贵州分社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市州之窗>>正文
贵州铜仁万山区:农业机械化 “老犁”换“新耕”
发布时间:2021-02-23 12:15:26 稿件来源:中新网贵州

  中新网贵州新闻2月23日电(覃娅婕 孙菁 陶国华)犁,曾是一年四季农事中最常见的传统耕种农具,它看似粗糙,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现如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各乡镇街道,各种耕地机、自动化机械逐渐普及,村民们得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纷纷进入到产业大棚基地就近就业,实现了挣钱、养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时下,大棚基地已到了翻耕的季节,刚刚熟练驾驶新型四驱农田旋耕机的刘德华,趁着午休时间,带着父亲刘祖林到现场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如此先进的农田耕地机。

  刘德华向父亲展示四驱旋耕机

  “以前老式的工具叫犁,我们老一辈耕一亩地,差不多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耕完。耕了第一遍,第二遍还要用土耙,耙了一遍又一遍。现在我们用的手扶拖拉机或者是这种大型的四驱拖拉机就不用经过很多遍了,一次性可以把它搞定。”高楼坪乡高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刘德华介绍道。

  牛耕

  2019年3月,高楼坪乡龙田村村民刘德华来到高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务工,因年轻,又有驾驶技术,平时在家务农也有小型农机具操作的经验,公司便重点对他进行培养,让他学习公司新购买的大型农田旋耕机。

  高楼坪乡龙田村村民刘德华父亲刘祖林表示,“原来我们那种手扶的机器比牛厉害,相当于十头牛。现在这个四驱的机器比手扶的厉害,相当于十台手扶拖拉机。”

  手扶耕地机

  从人畜“小劳作”到机械化“大生产”,自动化机械的使用有效促进了万山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这不仅提高了全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高楼坪乡科技副乡长杨金亭告诉记者,“牛犁就是用犁把土翻过来,但是它那个土质全是大泥巴,无法种,因为我们种的是大棚菜,要精细一点。现在是大型旋耕机,土质它犁得很碎,粪和土已经掺匀了。不搅匀它就不发酵。发酵以后挑箱,挑箱以后灌上水,春天就可以种了,机械化省工省力。”

  “我们节约了劳力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两倍多。产品销到市场上都受到了市民的好评,都说我们的蔬菜口感很好。”高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芹如是说。

  农业机械化托起了农业现代化。近年来,万山在全区各乡镇(街道)积极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覆盖了10个乡镇、街道的45个村(社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此外,万山区还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用工需求,积极推行“培训+就业”模式,进一步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和劳动素质,让他们用有所学、学有所用,端稳就业“饭碗”。

  高楼坪乡高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刘德华告诉记者,“目前在高丰公司的收入是3000多元,离家近,家里面的人也能照顾了。”

  “平常我们活儿忙的时候人多,差不多十来个,不忙的时候就七八个,这份工作对我来讲我非常满意。”高楼坪乡夜郎村村民刘菊英满意地说道。

  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79个近3万亩;完成食用菌种植22820亩(万棒);新增种植香柚、车厘子、百香果等水果2.52万亩;精品水果种植总面积达5.55万亩。

  曾经风光过的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的犁,也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它被人们放进了村里的民俗文化馆,成了大家观赏纪念的老物件。

  犁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耕地换成机械化操作。为了纪念以前传统的这个农具,村里面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在民俗馆里。”高楼坪乡夜郎村驻村干部瞿自和说道。(万山区融媒体中心 覃娅婕 孙菁 陶国华)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