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2日电 题:绥阳虹桥社区:15分钟生活圈,让搬迁群众由“安居”实现“优居”

  作者 王婵娟 张昌红

  “下课了,老师,您辛苦了……”

  下午五时许,伴随着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声,就读于绥阳县风华镇虹桥小学的刘小洁姐弟迈着欢快的步伐朝家走去,一路有说有笑,不到十分钟,姐弟俩便回到了奶奶陈红英开在小区旁的餐饮店。

  陈红英放下手中的抹布,顺手接过姐弟俩的书包,感慨地说:“现在好了,自从我们集中搬到小区后,生活越来越方便,学校就在附近,走路十分钟就到,娃娃们读书也不用接送,正好我也有时间来张罗店里的生意。”

老人在虹桥社区凉亭聊天拉家常 王婵娟 摄

  老人在虹桥社区凉亭聊天拉家常 王婵娟 摄

  陈红英口中的小区,是位于绥阳县风华镇的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也是绥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自2017年建成以来,先后承接了2016、2017、2018三个年度搬迁任务,共集中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463户6418人。

  依托社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及资源,陈红英在家门口开起了餐饮店,主营粉、面、炒饭等快餐小吃,近几年社区的快速发展,让陈红英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直接将店开在家门口,还能照顾得到小孩读书,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陈红英“搬”出来的好日子,只是虹桥社区众多易搬群众迈入新生活的生动缩影。为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虹桥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确保搬迁群众能就近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服务。

搬迁群众在服装厂就业。王婵娟摄

  搬迁群众在服装厂就业。王婵娟摄

  一大早,在离社区不远处的百事时装厂内,十余名工人正脚踩缝纫机,以布为纸、以线代墨,缝制出造型各异的服装产品。

  “我是2017年搬到虹桥社区的,现在在厂里上班,走路十分钟就到,非常方便,还能兼顾得到家里,一个月下来能有两三千元,” 虹桥社区居民周建敏表示,以前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搬迁之后,这样的生活处境终于结束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虹桥社区依托坐落在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紧盯风华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县城区“三区”岗位需求,通过园区联系企业送岗位、托底就业车间送岗位、物业公司送岗位、居家就业车间供材料、开发公益性岗位“三送一供一开发”模式,已多渠道解决社区搬迁群众省内外就业3179人,其中县内就业1062人。

  同时,针对60后等群体中有能力、有意愿的就业群众,虹桥社区以合作社为主导,以公司为依托,根据群众时间,采取“集中供材料+居民自主生产”等方式,提供居民灵活就业。

  “我们现在年纪大了,也外出干不了活,是社区给我们找了编背篓的活儿,统一在老板那儿领材料,编好后再交给他们,我们老两口在家就能干,也不被风吹雨淋,找点菜钱何乐而不为呢!” 搬迁群众周永碧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满意地说道。

  乐业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安居,如何将这份幸福一直延续下去?近年来,虹桥社区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生活配套设施与服务,积极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卫生室、警务室、便民超市、药店、快递服务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搬迁群众的“烟火日常”满是温馨便捷。

搬迁群众在家编织背篓。王婵娟 摄

  搬迁群众在家编织背篓。王婵娟 摄

  “我家就住在旁边的小区,像我长期高血压,下楼就能看病拿药,走路五分钟就到,也不用过马路,对我们这种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真的非常方便。” 八十三岁高龄的社区居民王忠琴谈及这个家门口的医院,连连称赞。按照小病不出社区、诊疗费最低的原则,虹桥社区卫生室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幼有所学、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虹桥社区以搬迁群众的幸福感为标尺,以满足辖区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为目标,不断新建并增加了公共停车场、休闲活动广场、健身娱乐设施、消防安全文体器材等,让搬迁群众的生活圈变得有“里子”更有“面子”。

  金秋时节,午后的虹桥社区安置房在阳光照耀下,一栋栋红墙熠熠生辉。广场上,老人们或三两闲坐在小区长凳说笑拉家常,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派惬意。搬迁居民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集聚成的大美图景,在诗乡大地舒展开来。

  “下一步,我们社区将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认真倾听社区群众的所盼所需,收集民情民意,以党群连心服务为载体,实施好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搬迁群众 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就业创业服务和发展壮大乡村振兴服务站项目上持续发力,将虹桥社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健康向上的和美社区。”虹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尹宏佳表示。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