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6日电(毛艺 熊晓明 朱玲玲)“三线建设”不只是一段历史,一段青春,更是一种精神。“五一”劳动节,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的1964文化创意园,游客们在这里追寻“三线”记忆,寻找精神的力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一批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远离故土亲人,来到遵义投身“三线建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战,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中,由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部分三线企业从深山僻野搬迁到中小城市附近,一部分企业因为军转民与其他企业合并,还有一部分因其他原因撤销了建制。

  如今的三线企业,许多已经不再是建设之初的面貌,有些已经成为遗址。三线企业也是新中国建设史上变迁最大的企业群,留下了离我们最近、最具念想的工业遗产。

  位于贵州遵义的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就是三线建设中保存下来的文化记忆。

  为留住这片正在消失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遵义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6月19日正式批准,在原贵州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的基础上原址原貌打造文化创意园。为让更多的人铭记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园区以三线建设起始年“1964”命名。

  园区既保存了三线文化的历史风貌,承载三线文化的气质,又融入了海派文化的风韵,是难得的既具历史气息又具现代风格的旅游度假休闲区。

  漫步园区,一砖一瓦似乎都有属于时代的印记,一草一树都在讲述着那段如火的青春。

  “我之前对“三线建设”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过来参观的时候通过讲解员详细讲解和现场参观这些老物件,才对‘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游客朱玲玲一边听着讲解员讲解,一边掏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1964文化创意园“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再现了当时“三线建设”的场景,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80岁高龄的王新是“三线建设”的参与者。对他来说,“三线建设”不止是一段历史,更是“融入血液里的精神”。

  “走进这座博物馆,看着这些物件,心里很是怀念。想起了当时大家同心协力,不怕累、不怕苦,为建设美好家园的日子,感觉一切就在昨天。”看着一张张老照片,王新说。

  苏式的红砖房、生锈旧机器、写满故事的老照片……1964文化创意园不仅记录着历史,它还承载着传承“三线精神”的重任。

  经过精心打造,1964文化创意园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寻历史、补充“精神之钙”的“打卡地”。(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