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14日电 题:贵阳:打通“毛细血管” 刷新城市“容颜”  

  记者 石小杰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居民小区和主次干道,一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在2022年的背街小巷改造中,贵阳市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有效疏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提升街巷通行能力,方便周边民众出行和生活。

  花溪区御林铭园一隅。石小杰 摄

  “以前我们小区是环境差、卫生差,门口这条路开车很容易刮到底盘。”贵阳市花溪区御林铭园的居民王庭艳告诉记者,现在路修好了,环境美化了,整个小区焕然一新,大变样,出租房子比以前价格都要高很多。

  “以前我是想着周边环境来好才来买的这个小区的房子,但由于之前的物业不作为等原因,这里环境越来越差,路灯也不亮,道路坑洼不平,后来我就搬到其他地方住了。”御林铭园的居民朱建新坦言,现在小区环境改变很大,我和家人又搬回来住了。

  “御林铭园小区周边是今年4月份动工,10月份完工。”花溪溪北街道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文洁介绍,改造之前在小区里召开多场坝坝会,居民们都很支持,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把道路铺平,把路灯装好,把污水处理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改造后的御林铭园小区街巷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优先解决了道路坑洼、无合理排水、管线冗杂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功能,尽可能满足民众需求。

  御林铭园小区门口的道路。石小杰 摄

  花溪区溪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吴洪钢介绍,花溪区对有条件的街巷,规划增加停车位、健身器材等便民服务设施。改造后街巷焕然一新,居民住居环境大变样,切实提升了民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近年来,贵阳在背街小巷改造中,除对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升级外,同时谋划提升现有商业业态。改造后的街巷商业气息浓厚,文化特色突出,靓丽整洁的街巷和商铺更具有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商户和游客驻足,有效提振了街巷经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贵阳在今年的500条背街小巷改造中,选取了其中的150条打造成为精品文化街,在“路平、水通、灯亮、线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同步进行门头牌匾、墙面立面改造、绿化景观改造、人文景观提升改造和街道建筑色彩景观提升改造等,注重体现街巷的历史和故事,让街巷注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和特色。

  花溪区十字街一隅。石小杰 摄

  贵阳市花溪区阳光街道的十字街位于花溪老城区中心地段,花溪特色美食街、中心农贸市场均座落于此,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但过去的十字街,业态布局较为杂乱,公共设施紧缺,出行拥堵且困难。

  对于十字街,这里的老居民可谓“又爱又恨”。“这儿烟火气十足,有摊贩售卖各类小吃及生活用品,人流量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贵阳市民李欢告诉记者,沿街叫卖的摊贩很多都是占道经营,导致这里交通拥堵,行走不便,嘈杂的声音和小吃的油烟也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在贵州省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一场涉及2000余户居民、30余条背街小巷的“三改”工作在2021年拉开帷幕。2021年5月,花溪区以“三改+旅游”的模式,将十字街片区作为新型城镇化暨城市更新示范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如今的十字街,老旧房子的外墙重新贴上白色瓷砖,重新规划和搭配了整体的颜色和布局,院落里的人行道地面铺设成明黄色,街道宽敞,秩序井然。裸眼3D大屏、文创彩绘、烟火与现代交织的装饰让十字街焕然一新,吸引着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

  贵阳市清水江巷一隅。石小杰 摄

  “不仅仅是‘翻新’,还要保留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花溪区阳光街道副主任邓柯介绍,十字街的改造在保留情怀和想象的同时,还引入了吸引年轻人的新业态,让烟火气回归,让新业态扎根。

  新十字街的蜕变是贵阳市背街小巷的一个缩影,贵阳市“一圈两场三改”3年计划中,共计1106条小巷子需要改造。实施方案中在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卫生环境外,还强调了两个关键词:复合功能、文化元素。

  花溪区十字街一隅。石小杰 摄

  “干净了、整洁了、浪漫了……”十字街的老居民和商户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贵阳市聚焦民众“急难愁盼”,以背街小巷改造为载体,改造了“小巷子”,服务了“大民生”,不断打通“毛细血管”,持续刷新城市“容颜”,一个个院落精致亮相,一条条小巷华丽变身,让民众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