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上手工课 阜溪街道供图

  留守儿童上手工课 阜溪街道供图

  中新网湖州4月14日电(记者 胡丰盛)通过结对帮扶,改变一个人,进而改变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地区的命运。这样的故事,在浙江德清正在不断上演,它承载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数以千计的小康梦。

  从2007年开始,德清县通过就业招聘、人才培养、公益基金等多种形式,以“技”赋能,授人以渔,走出了“教育帮扶”的新路子。

  “我们学校一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浙江德清阜溪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的校长罗书洋告诉记者。这里是国家级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块所在地,来自全国31个省市、37个民族的外来务工人员近5万人在此工作、生活。

主播到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直播带货 阜溪街道供图

  主播到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直播带货 阜溪街道供图

  如何让这批人在异乡实现个人成长、家庭致富,是困扰当地的一个问题。

  2007年,德清县政府出资开办了这所学校,旨在帮助上述这批人完成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学校开设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和成人高等教育等,还有专门针对“高精尖”人才的金牌班组长培训。该校量体裁衣定制专业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导向列出“培训菜单”,由企业负责人和职工选择培训课程。

  来自董地苗族彝族乡的韦贞艳,家庭比较贫困,在德清阜溪街道成校获得职业高中毕业文凭后,顺利找到了理想工作,“如果没有来德清,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谈起之前从贵州来德清求学的经历,韦贞艳有些感慨。

  扶贫先扶智,持续不断的教育学习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与董地苗族彝族乡多年的“对口协作”中,德清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东西帮扶经验。例如,通过设立德清—董地劳务招聘工作室,推动村干部双向挂职交流等方式开展互学走亲;开展劳务招聘会,促成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同时,德清推出线上帮扶对口人力资源服务站,打造线上平台,探索“文艺+文旅+文创”发展模式,架起一座座扶贫协作的新桥梁。

  “提供一份简单工作,进行物质脱贫,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能够通过职业‘再教育’培养一批人,从而改变他们家庭和地区的命运,才是我们结对帮扶的真实目的。”德清县阜溪街道党工委委员夏赛祎介绍,为实现该目标,当地还动员爱心企业出资50万元人民币,在董地苗族彝族乡设立美高鸿志民族教育基金,以奖励优秀学子和帮扶困境孩童。

培训课堂 阜溪街道供图

  培训课堂 阜溪街道供图

  此外,德清还通过成立“同心同行学院”,设立“董地班”,为在德清的董地人免费提供学历提升、岗位技能、电商创业等各类培训和服务,培养董地人创业带富和社会治理能力,并引导董地人反哺家乡建设,有力调动和激发对口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仅2020年,当地就已培训450余人次。现如今,当地每年参加学历提升、岗位技能、生活素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培训的新居民已达2万余人次。(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