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节纳雍县董地乡,一对夫妻的故事广为流传——

  2006年,重庆姑娘何小勤嫁给了家住纳雍县董地乡街上村的“兵哥哥”龙林。龙林转业回乡后,夫妻俩看到撂荒的土地,萌生了发展产业的念头。

  2010年,何小勤从娘家带来200株“九叶青”花椒苗,在董地乡开始试种,取得成功。2016年,她和丈夫流转了360亩土地,投入200多万元开始大面积种花椒,随着逐年发展,如今规模已达1000余亩,带动10余人就近就业。

  当被人问及产业的“成功之道”,龙林、何小勤夫妇言语朴实:“主要是现在党的政策好,在老家创业得到支持。加上我们勤快,所以能发展起来。”

  今年“七一”当天,在北京参加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肖军激动地赶回工作岗位——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乌蒙深处的陶营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总支书记肖军代表大家前去领取这份殊荣。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该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9301元。

  看着那块沉甸甸的奖牌,如今已是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肖军依旧难言激动: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强化延伸产业链,抓好林下经济等产业拓展面,让乡亲们的日子像玛瑙红樱桃一样红火。”

  过去的这个秋天,黔西市太来乡方田村村民苏关付的1000余亩蜂糖李获得丰收。

  山野间,一片坡地,三年耕耘,在新时代好政策的支持下,返乡创业的苏关付他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一片产业。

  2018年,看到家乡发展机遇越来越好,在贵阳做水果生意二十多年的苏关付携妻返回家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流转坡地,开始发展李子产业,今年初挂果便迎来丰收。

  一分耕耘一分甜,一路奋进一路歌。干部群众的笑脸,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成就的最好证明。

  近1000公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了硬化路,32.48万人口搬出深山,130多万人摆脱贫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毕节,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大转身”。

  今天的毕节,正高举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大旗,擎起毕节试验区精神的熊熊火炬,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汪瑞梁 谢朝政)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