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4日电 (记者 张伟)11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雷山县法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示范基地附近,雷山县法院会同有关单位,对一批涉案活体野生动物进行放归,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94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健康平安“回家”。

  2023年7月,雷山县法院推动建立贵州全省首个司法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自机制试行以来,辖区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救护存活率、放归率100%。

  放归现场,雷山县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庭长杨秀启介绍说:“我们在办理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野生动物活体物证的取证、管理等问题。但是,野生动物在本质上并不是‘物’,它们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结案不是唯一目的,通过强化宣传、以案释法形成强大震慑,同时尽全力让涉案活体野生动物获得新生,是我们办理此类案件所坚持的原则。”

  2020年8月,被告人赵某在某村用粘膏捕得1只“猫咕雕”(音,鸟名),之后用铁链拴住喂养。2020年12月,赵某再次用粘膏捕得9只“农嘎”(音,鸟名)和1只“农爱”(音,鸟名),被森林公安民警当场查获,同日,民警在赵某家中查获1只“猫咕雕”和5只“农嘎”。

  经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猫咕雕”为鸟纲鸮形目鸱鸮科斑头鸺鹠(俗称“小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农嘎”和“农爱”分别为鸟纲雀形目鹟科斑鸫和鸟纳雀形目雀科燕雀,均为“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保护动物。

  据了解,雷山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于2019年成立,集中管辖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和凯里市环境资源类案件。彼时,新生的环保法庭尚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为缺乏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救护经验,导致3只因饲养不当而染病的“农嘎”没有及时得到救护而死去。

  案件承办法官吴章义副院长自责无比,彻夜难眠,一遍又一遍的回顾整起案件,反思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不足。他认为,除去罪犯犯罪主因外,各职能部门在沟通协作方面的经验不足和渠道不畅,是导致涉案野生动物没有得到及时救护原因之一,于是,一道念头萌生,一行字被他写下: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机制。

  “自那次起,吴院长要求我们环资法官在办理涉野生动植物案件时,不仅要注重案件审理本身,同时还要注重活体野生动物、被损害植物的救护修复。”雷山县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庭长杨秀启说:“2023年5月1日,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我们决定,汇总整理自法庭成立以来办理的涉野生动物案件,提炼和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在沟通协作上的经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并充分结合辖区实际,出台司法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

  “自该机制运行以来,救助中心接纳救助了灵长类、禽类、偶蹄类等种类的涉案活体野生动物。近年来,雷山县在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方面取得的效果突出,营造出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全社会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在接纳的野生动物里,还有一部分是非涉案的、群众发现的受伤野生动物,因为宣传到位,群众及时准确的采取了报警措施,让它们最终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护、科学的放归。”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工作人员说。

  据统计,2023年以来,辖区内发生的非法捕捞、非法捕杀野生动物、非法破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率27.1%。

  保护野生动物,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雷山县法院推动建立贵州全省首个司法涉案活体野生动物放归救护联动协作机制,增进了司法行政联动配合,协同加大了对司法涉案活体野生动物的及时放归救护工作,为共同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奠定了制度基础。

  该机制强调,有活体野生动物在案的司法案件的办理应在坚持野生动物保护优先原则的前提下联动开展证据移送。明确了信息共享及线索移送、联动开展证据固定及移送、联动开展放归救护等4项机制内容,对办案机关与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共享及线索移送工作、案件办理过程中查获的活体野生动物证据固定工作开展、野生动物依法移交、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对司法机关移送的涉案活体野生动物及时组织开展科学放归救护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规范。机制还对常态化联络机制的建立、协作配合的全面强化、新闻宣传的提质增效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