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乌当区主要秋粮作物基本收获完毕,丰收已成定局。

  数据显示,今年,乌当区完成播种面积9.52万亩、总产量3.17万吨。根据粮食生产台账核实,玉米市级任务3万亩,完成种植4.61万亩;水稻市级任务2.6万亩,完成种植2.604万亩;大豆市级任务1.35万亩,完成种植1.518万亩,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乌当区喜获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粮乃固国之本。今年以来,乌当区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工作主动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强化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赋能,有效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筑牢“耕”基 “粮田”变“良田”

  刚刚结束的这个丰收季,在乌当区水田镇李资村高标准种植示范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滚”进农机,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

  在李资村村民宋聚强看来,水稻实现大丰收,秘诀就在于“粮田”变“良田”。“自从去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后,土地平整了,沟渠修到了田边,灌溉更加方便,农技人员还在村里推广了机插、机收技术,大家都觉得种水稻的效益比以前好多了。”宋聚强说。

  去年,李资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800余亩,涉及全村560余户农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升了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产出效率以及农业的装备水平,扩大了耕地面积,也为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乌当区农业农村局设施农业和农机服务站站长杨明友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的高标准农田。“每一处集中连片的农田旁都有一处蓄水池,不仅能够保证粮食作物的日常灌溉,面对极端天气还能解决作物用水问题,能有力保障粮食增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平均每亩综合节本增效500多元,是真正的富民工程。”杨明友说。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

  乌当区属于黔中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乌当区按照“田成方,土成块,路相连,渠相通”的标准要求,积极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

  截至目前,乌当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今年,乌当区完成5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涉及的6个项目已完成区级验收,项目区域内实现了“田面平整化、土壤肥沃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规模化”。

  科技赋能 稳粮又增产

  “经现场测产,水稻亩产达411公斤。由于今年是基地实施‘旱改水’项目后种植水稻的首年,土壤肥力较低,我们的目标是水稻单产达到400公斤/亩以上,所以这个产量已超过了预期。”10月16日,在乌当区新场镇保寨村水稻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测产现场,省水稻研究所农业专家江学海说。

  优质水稻实现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位于新场镇保寨村的水稻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是乌当区2023年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内容,面积140亩,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中华红丝米”,主推应用水稻生态化栽培技术,以“农业科研专家+农技推广+示范主体”方式开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水稻生态化栽培和水稻高产栽培主推技术。

  “乌当区是黔中稻区,其病虫害的发生以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要特点。我们在基地开展不同生物药剂对该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大田防治课题试验,通过样点布设、采集与分析,建立不同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实验试验区,用初选的9种生物农药进行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宜的生物农药在全区推广,为做好水稻病虫防控和粮食生产丰收提供支撑。”乌当区农业农村局科教科负责人汪继发说。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乌当区在做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科技赋能,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近年来,乌当区全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结合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粮油单产水平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今年,乌当区拟建设基地3个,均为粮油产业示范基地。

  粮食的丰产增收更离不开人才。

  乌当区围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对全区广大农户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实用技术相关培训,实施了一系列培训工程,逐步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以产业人才为重点,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农村人才培训班,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培育一批适应产业结构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

  聚焦种业 强“芯”保安全

  今年10月初,在乌当区新场镇大桥村,由乌当本地种业公司新研制的杂交水稻品种“筑优钰禾”喜获丰收。经相关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单产达820.69公斤。

  “该品种含有水稻矮秆基因,成功解决了水稻倒伏的问题,具有产量高、抗倒性好、抗病性强的特点,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超过了我们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的目标。”测产现场,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倒伏是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采用传统育种与分子辅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稻选育,实现快速、高效培育作物新品种,让水稻在种植之前就“赢在起跑线上”。

  位于乌当区的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选育并生产经营优质、多抗、高产水稻品种及筑糯(甜)系列杂交鲜食玉米种、筑黄系列杂交玉米种、筑青系列青贮玉米种。年推广经营近50个水稻、玉米优良品种,年推广面积达200万亩。“我们将针对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持续进行科技攻关,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乌当区树牢“农业发展、种业先行”的理念,把种业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五个重点,以构建种业发展体系为抓手,强力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乌当区找准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以国家级非主要农作物试验展示平台为依托,以地方品种和野生种质资源保护扩繁为落脚点,以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风险跟踪评价展示试验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推动种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