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9日电 题:民心所向是幸福——遵义十年来民生事业发展综述

  作者 李燕

  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始终贯穿着遵义阔步前行的每一个瞬间。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扶”,遵义经济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民众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产业兴家乡美 百姓扬起笑脸

  站在习水县良村镇吼滩村海拔1300多米的狼头山上放眼四望,远近的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凉爽的山风吹来,顿时让人心旷神怡。

  如今,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户户连通了硬化路,建起了砖瓦房。全村因地制宜发展了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吼滩村被列入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相隔吼滩村200多公里外的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官堰坝区,4000多亩的香葱长势喜人。2019年12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贵州:建设农业坝区 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用了近一分钟的时间播出官堰坝区香葱产业发展情况。

  小香葱蕴含“大财富”,它不仅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还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面貌。目前,官堰坝区香葱年产量达2.2万吨,平均亩产值2.5万余元,涉及农户1100多户,葱农户均收入达5.4万余元。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山更绿、水更清。2021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创业。“红色之家”农家乐门前的笑脸墙上,一张张笑脸写满了满满的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持续展开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奋力书写前无古人的时代答卷。2020年3月,全市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地的新跨越。

  数字的背后,是千年之变。如今,看着渐渐鼓起来的腰包,看着欣欣向荣的各色产业,看着家乡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都会用一句“实在想不到”总结这些年来发生的一切。

  变化的不只是收入,还有生活环境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提升、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全市大力推进“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9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5万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里程1.5万公里。累计建成5.5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3%。实现5G网络乡乡通,村村有动力供电、村村通光纤网络、组组通4G网络。

  织牢民生保障网 百姓生活更殷实

  走进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一栋栋灰瓦红墙的楼房整齐排列着,社区卫生医院、幼儿园、超市、小卖部、饭店等一应俱全。

  1951年出生的王训尧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每每和别人聊起今天的生活时,总是不停地感谢党的好政策。王训尧一家6口人原住在新蒲新区永乐镇新民村清源组的破烂的房子里,儿子、儿媳患有残疾,家庭重担落在他和妻子身上。由于家里地势偏僻,王训尧不得不每天凌晨5点起床,走两个小时的山路送孙子上学,然后再返回务农。

  2017年11月,王训尧一家搬进了如今在松源社区的家。新房子住进去了,孙子的读书问题解决了,王训尧和妻子就近当起了清洁工。

  为方便民众就医,社区修建了卫生服务中心,明确了家庭医生结对帮扶任务,由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身体。如今,王训尧的儿子和儿媳都办理了慢特病证,看病吃药有了医保报销,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扶。遵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织牢民生保障网,遵义百姓生活更加殷实。

  聚焦就业增收,拓宽就业渠道,努力为民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老百姓端上就业饭碗,遵义市多点发力、多部门联动、多管齐下,不断健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用工的长效机制,与上海、珠海等30个城市开展劳务协作,2021年组织农民工返岗和外出就业31.23万人,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项目3500余个,新增学位13.5万个,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建成“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展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同步工作在全省形成经验并推广。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省级“双减”示范市创建有序推进。

  着力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民众应保尽保、病有所医。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在公立医院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改革十三项服务流程,大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形成了“一网”(遵义市医保局“网上办事大厅”)“一微”(“遵义医保”微信公众号)相互协同的便民服务体系。完成17个“百院大战”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三级以上医院增至17家。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先在全省全面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金50.49亿元,临时救助金4.67亿元,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645元和每年4318元。

  打造宜居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建设,让民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十三五”期间,遵义城镇化率从2016年的47%提高到2019年的57.6%,建成公租房1.22万套、棚改安置房17.5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67万户,累计改造农村危房40.37万户,“三房”问题三年攻坚成效显著,公积金政策支持“新市民”住有所居。建成公共停车位2.38万个、雨污分流管网577公里,累计建成市民公园113个,中心城区建成一批城市骨干道路、104条小微循环路。

  民心所向是幸福。美丽幸福新遵义深得民心,形成更加公平普惠的发展成果。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更加有效,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进步,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让遵义人民的生活更富足、更殷实、更美好。(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