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4日电(杜兵 罗浩)近年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依托县内就业资源和扶贫车间,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新市民搬迁后的日子越来越美好,越过越有奔头。

  日前,记者走进该县思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祐溪街道红旗社区,一栋栋依山而建的安置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小区内双喜门窗、欣藤藤椅、泰诺纳皮具等扶贫车间生产繁忙,让安置点内的新市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走进泰诺纳皮具扶贫生产车间,工人们有的在做平车,有的在打边,有的在上拉链,一派繁忙景象。60多岁的罗贤珍是从黄土镇竹园村搬到思州A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后,她的丈夫在小区周边打零工,罗贤珍在社区的介绍下,来到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

  “我们在厂里制作手包,做的是手工活,一个月有2000块钱左右,像我们这样年龄的能在这里务工,非常满意。”罗贤珍说。

  来到欣藤藤椅扶贫车间,只见20多名工人不停地忙碌手里的活,经过穿藤、剪藤、订藤等环节,一个个铁架被加工成一把把漂亮结实的藤椅。

  70岁的田旭阳一家四口人,搬迁前在老家靠种地为生,居住条件较差,日子过得很拮据。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田旭阳一家从思渠镇沙堡村搬迁到思州A区,夫妻俩靠在扶贫车间上班有了固定收入,还有三口人的低保金,真真切切挪了穷窝,换了新貌。

  “搬在这里来又有事情做,每天都有收入,很不错。”田旭阳对现在日子很满意。

  扶贫车间能帮助几百人就近就业,让新市民有了增加收入的源头活水,又能照顾家庭,暖心又惠民,在双喜门窗扶贫车间上班的侯军连连称好。

  “小孩现在在这里读书比在老家好得多,我在这里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也有保障。”侯军说。

  目前,思州A区大部分工厂都在持续招工,在沿河,像罗贤珍、田旭阳这样,通过扶贫车间、技术培训在家门口就业的新市民越来越多,新市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安置点的承载力,大力引进符合社区实际的配套产业。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等举措,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祐溪街道纪工委书记肖军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