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稳,则全局稳。近年来,水城区举全区之力,构建完善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续写“三农”新篇章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新蓝图”绘就“发展路”。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水城区立足自身实际,始终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始终站在为全区人民谋福祉的战略高度抓顶层设计、科技引领、定方案、制措施、强推广,坚定不移走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猕猴桃产业是水城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台柱子”,也是乡村振兴的标杆产业。

猕猴桃丰收。李晗晓 摄

  近年来,水城区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科学院、贵阳学院等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重点与贵州大学教授、国家科技特派团水城猕猴桃产业组组长、国家柑橘体系猕猴桃植保岗位科学家、省管专家龙友华猕猴桃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在水城区结合猕猴桃生产实际开展技术研究,帮助水城区解决了如猕猴桃科学施肥、树形培养、果园排水等诸多问题,2023年,在水城区开展猕猴桃技术培训30余期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水城区持续稳步推进猕猴桃“吨产园”建设,狠抓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种植水平和产量效益稳步提升,已形成从东边的猴场经蟠龙、阿戛、米箩到勺米全长84公里的猕猴桃产业带。

  一分种,九分管。水城区结合刺梨生长环境、海拔、土壤、气候等优势,聚焦冬、春季节刺梨管护关键时期,除草松土、修剪施肥、不遗余力在刺梨“千斤园”管护上做好后半篇文章,高效推动刺梨产业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丰收的喜悦。朱芸 摄

  同时,水城区以茶叶“万园田”为抓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提质、增产、全利用”为路径,以产量产值双提升为目标抓实茶叶“万元田”建设。

  从“穷乡僻壤”到“绿色满仓”,在水城区,通过坚持“两园一田”——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建设,“凉都三宝”——猕猴桃、刺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提质增效,水城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

  “毛果果”变身“致富果”。凭借水城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暖湿共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资源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已成为口感清香甜美、色泽艳丽诱人、富含蜜香的红心猕猴桃鲜果主产区。

  2023年经省水果专班、市猕猴桃专班、区猕猴桃专班、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四级联合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全区猕猴桃“吨产园”平均单产达到1206公斤,最高产量2538公斤/亩,最低产量1007公斤/亩,全部达到“吨产园”建设目标。

刺梨种植户正在为刺梨修枝整形。朱芸 摄

  小小“致富果”在为果农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4.2万亩。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乌蒙红心”水城红心猕猴桃品牌建设及链条延伸,形成了以鲜果、饮料和猕猴桃果酒为引领的品牌体系,成功获批“贵州省水城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

  2023年,全区猕猴桃产业产量5万吨,产值10亿元。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连续5年综合排名位居贵州省首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刺果果”蝶变“金果果”。地里,刚刚卖完刺梨的农户忙着除草、剪枝,进行刺梨地的管护,期望来年的刺梨有更好的收成。车间,刺梨经过深加工成为刺梨原浆、饮料、果脯等刺梨产品,被运输到上海、重庆、广州等市场,换成“真金白银”装进群众口袋。

  数十名技术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刺梨种植农户对全区刺梨产业全面开展管护工作,确保刺梨鲜果品质和产量提升,累计开展刺梨技术培训25次2003人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40.3万亩,全区累计建成刺梨“千斤园”7.5万亩,16.2万人依靠刺梨踏上致富增收的道路。

  近年来,在水城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下,刺梨已“蝶变”成水城区的特色富民产业。2023年,初好公司累计收购刺梨鲜果8132.82吨,助农增收4880万元。

  贵州初好紧扣刺梨产业提质增效,与多家科研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协作,研发上市了刺梨汽泡饮、刺梨原浆、刺梨复合果汁饮料等多款产品,累计产值达3.5亿元、累计完成销售额2.3亿元。当前,正向“健字号”“妆字号”产品进军。

  以刺梨为主要支柱产业的野钟乡也变荒山荒坡为“良田”,迎来蜕变新生。2023年,野钟乡刺梨产量达1100吨,产值660万元,涉及种植农户2187户5658人,种植刺梨已成为全乡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金叶子”刷新“绿品牌”。眼下,正是茶园秋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茶园生产效益,促进茶叶生长,提高来年茶叶品质。连日来,水城区多个茶园正陆续开展冬季茶园管护工作,为茶园顺利越冬和来年春茶采摘做足充分准备。

村民正在对茶树进行管护。朱芸 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近年来,茶产业已发展成为水城区的“绿色名片”。水城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深度挖掘“早春”资源,瞄准中国早春茶引领品牌的目标,做强“水城春”品牌,将“水城春”茶做成水城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为此,水城区以茶叶“万园田”为抓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提质、增产、全利用”为路径,以产量产值双提升为目标抓实茶叶“万元田”建设。

  2023年,水城区邀请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水城团团长、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家伦开展茶叶标准化生产培训,邀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梁月荣、郑新强、赵东开展光伏茶园建设及茶树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培训,邀请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茶叶所、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关老师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2023年开展茶叶培训1190余人次,不断扩大茶叶规模,促进茶产业现代化。

  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茶叶“万元田”1.2万亩,带动全区茶叶产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为“水城春”茶叶品牌的持续打造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茶青下树4320000斤,加工干茶943231斤,完成产值3.33亿元。

顺场乡营盘村依山而建的茶园。朱芸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3年,水城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期目标为45.73%,累计农机总动力达到47.2万千瓦,完成机耕面积83.15万亩、机播面积7.21万亩、机收面积21.56万亩,预计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左右;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械化率提高到90%,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以上,土地质量等级提高了1.0,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昔日的荒山,成为强村富民的“绿色银行”,与水城区坚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密不可分的。回眸这些年,这样科技兴农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人不闲地不闲就能赚钱”到“人闲地不闲也能赚钱”。如今,水城区走出一条走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把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转化为增产丰收的无尽喜悦,山地特色产业阔步前行,绘就山水共美丰收乐园,一幅幅“内外兼修”的富美乡村画卷跃然于水城大地。(谢勇勇)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