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中心一隅。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9日电 题:贵州六盘水:“非凡十年”书写高质量发展“三都赋”

  记者 蒲文思

  回眸历史——

  这是一座以煤崛起的城市,工业结构、城市基因、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同时,这又是一座因煤负累的城市,资源依赖、产能过剩、生态破坏……

  且看今朝——

  一个“凉”字,让这座城市令人心生惦忆,更是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新业态;从煤电钢产业高质量发展到新材料、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这座城市的工业转型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从20世纪80年代7.55%的森林覆盖率到如今上升至62%,种绿、护绿、爱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习惯”……

  这里是贵州六盘水,一座同时拥有“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三张名片的城市。十年来,六盘水准确把握时代坐标,不断做强“煤都”、做优“凉都”、做大“绿都”,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三都赋”。

  六盘水市区一隅。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南煤都”:“智改数转”赋能传统工业高质量发展

  六盘水市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锌、玄武岩等3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与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在享受资源红利、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六盘水市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的思路,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让煤炭行业转变为技术型行业。

  自2012年以来,六盘水市已关闭煤矿109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143万吨,2019年规模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淘汰;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新建煤矿建设时序,目前六盘水市正常生产矿井平均单井规模达87.2万吨,在册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37.5万吨增长至目前的63.5万吨,提升了26万吨。到“十四五”末,六盘水市煤矿个数将保持在120个左右,力争平均单井规模突破100万吨。

  水城区“十九度”铝业。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六盘水提出以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旅游和物联网“五个智慧一张网”为主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有效推动了六盘水市煤炭行业的提质增效。数据显示,六盘水市正常生产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占比大幅提升,已从2012年的21.83%提升至目前的100%。

  走进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在其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只见操作人员一键按下,百米井下智能化生产的场景便清晰可见,矿井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7个子系统运行数据信息,都能直观实时呈现在屏幕上。

  发耳煤业安全监控系统。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运用智能化工作面,使得井下各系统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通风、电力、排水各种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可通过管控平台远程智能化操控。”发耳煤业机电环保科工作人员邢亚奇介绍,智能化应用于煤炭开采,让煤矿工人几乎不用下井。

  记者了解到,发耳煤业于2018年建成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机械化综采工作面,截至目前,已建成第六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形成了智能化开采的新格局。6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日均产量提升至2800吨,增产900吨,效率提高了47%,每年提高收益超过1亿元(人民币,下同),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也从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时的85人减少到49人,每年可减少人工费用440万元……

  钟山区海发村光伏项目点。黄庆松 摄

  发耳煤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六盘水市推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六盘水市累计建成25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实现100%。盘州市淤泥金河煤矿率先在全省使用井下5G,大幅提升了煤矿的调度效率和安全性,为井下智能化发展奠定高带宽、低延时的网络传输基础。六枝特区中渝煤矿组织开展的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攻关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作面单班作业人数从炮采工艺时的12人减少到7人,单日产量从炮采工艺时约226吨提高到490吨,效率提高了116.8%……搭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车,六盘水市一批传统企业贴上了“智能化”的新标识。传统工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得到有力提升,逐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六盘水市区凤池园。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凉都”:旅游“无中生有,有中变优”

  8月下旬正值三伏末伏,立秋节气过后,“秋老虎”可谓来势汹汹,而此间,“中国凉都”——贵州六盘水的“避暑游”市场持续火爆。

  走进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东部的凤池园,只见前来游园赏景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湖边的步道上,三五成群的游客或小憩闲聊,或漫步其中,享受着水清景美的好时光。

  “这两天我们那儿简直没法出门,室外气温直逼40℃。”正在游园的江苏游客王丽连连摆手道,这是她第二次来到六盘水避暑,此次是与妹妹相约而来。

  六枝特区牂牁江景区。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我们去了乌蒙大草原、北盘江大桥和千户彝寨,景区游客爆满。而且我发现几乎都是从‘火炉’区过来避暑的。”王丽笑道,巧合的是,姐妹俩游玩期间还偶遇了湖南老友彭丽琴。

  “我比她们早到几天,朋友提前给我预定了酒店,不然我根本订不到酒店房间。”彭丽琴笑言,自己是被那句“中国凉都六盘水——19度的夏天,360度的热情。”吸引而来。“凉都确实凉爽,夏天早晚出门还得加件外套。这边山水秀美,旅游配套服务都做得不错,玩一趟下来很尽兴很舒心。”彭丽琴点赞道。

  钟山区梅花坪景区。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颁发了证书,六盘水获“中国凉都”称号。凭借“中国凉都”旅游形象,六盘水处处“好”风景,成“热门”旅游地。这些年,六盘水先后获得“避暑旅游十佳城市”“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凉,让六盘水成为知名的避暑胜地,19℃的夏天舒爽惬意。从“煤都”到“凉都”,六盘水这座老工业城市完成了从“一业独大”到“百花齐放”的华丽转身。

  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六盘水依托“中国凉都”城市名片,突出“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两大特色,促进文旅、农旅、体旅、工旅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在4个县区轮流举办全市旅发大会,把迎旅发、办旅发作为推动旅游后发赶超的重要平台,借会发力,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无中生有、有中变优。官方提供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2016年,六盘水市接待旅游人数不足2000万人,2017年接待旅游人数达3000万人次,2018年达4200万人次,2019年,仅上半年已达2800万人次……

  水城古镇。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六盘水4个县市区均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其中,盘州市于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六枝、水城、钟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贵州省率先通过省级验收。截至目前,六盘水培育了13个4A级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家,建成了玉舍雪山滑雪场、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乌蒙滑雪场等3个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

  “以前在北方才能体验到的雪上运动,今天在位于中国南方的六盘水就能体验到,而且深受广大游客欢迎。”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如是说。

  玉舍森林滑雪场。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六盘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冰雪旅游将“冷资源”变成“热效应”,撑起了六盘水冬季“旅游经济”的半壁江山……

  如今,在不断擦亮“中国凉都”城市旅游名片,做响“南国冰雪城”冰雪旅游品牌的同时,六盘水亦在以“新”的路径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业态——突出品牌影响带动、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和投入产出效益,围绕满足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实施景区扩容提质工程,大力开发山地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健全完善全域全季旅游产品体系……凉都大地“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的“快进慢游”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荒坡披绿装。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绿都”:“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一直是六盘水这座工业城市向往的颜色。近年来,六盘水市立足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培育绿色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群山裸露,满目荒芜,十年九旱”,曾是六盘水市水城区顺场乡的模样。近年来,顺场的乡亲放下砍树的斧子,挥起植树的铁锹,种绿、爱绿、护绿,用汗水重新点燃了绿色的希望。如今的顺场乡满目葱绿,海拔1800米以上的万亩茶山一望无垠,海拔1400米以下种植的猕猴桃、脆桃、秋锦梨成林成片。

  天蓝水清地绿。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的“追绿”不但是服务全国一盘棋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因绿而兴”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以“两园一田”建设为引领,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近400万亩。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万亩、平均亩产1.02吨;建成刺梨“千斤园”10万亩、最高亩产2922斤;建成茶叶“万元田”1万亩、亩均产值10320元。形成中国最大的刺梨基地,贵州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茶园面积超过31万亩。“绿”改善着生态,也鼓起了民众的荷包。

  2022年六盘水红心猕猴桃丰收。黄庆松 摄

  如今的六盘水,建成37个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29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筑了“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四季有景观”的生态新格局。广大乡村正成为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

  2022年六盘水刺梨丰收。黄庆松 摄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力推进“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684.8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3.5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518.5平方公里,林地利用面积正逐年增加。六盘水森林面积目前已增加至922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2%,以年平均2.5个百分点增长,成为贵州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城市。

  “水城春”早春茶采摘。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翻看六盘水的绿色答卷,十年来,成绩斐然——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创下连续1350天100%优良率的纪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贵州省率先完成“十三五”绿色矿山建设任务;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放眼凉都大地,山顶绿树掩映,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一派“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有机食品养身,田园生活养神”的生态农业水墨画清晰明亮。

  六盘水市民健身。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转型升级让六盘水这座资源型城市“脱胎换骨”。到过六盘水的人,纷纷惊叹这座城市的美丽——绿树掩映的大街小巷、水光潋滟的“三池三湖”、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