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14日电 (记者 张伟)在取得第三方授权认证后,贵阳轨道交通三号线日前成功实现全线“联锁通”。全线完成“联锁通”后,贵阳轨道交通三号线信号系统将持续开展全线动车调试相关工作,为后续的试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贵阳轨道交通三号线正式运行的日期也越来越近,其背后汇聚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汗水。贵州省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中铁一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一标段项目常务副经理张希海就是其中一员。

  从最开始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实习,到成长为技术员,再到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张希海已从事这项工作30余年。30多年来,张希海立足岗位,用坚韧和责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2023年,他光荣获得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020年,张希海被公司派到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参与建设,项目一进场,他就琢磨着创建一个创新工作室。项目线路长达8公里多,通过现场查看需要钻孔的量较大,人工手持冲击钻进行地锚栓打孔,4个人一天只能施工100米,不仅作业效率低,质量也不高。张希海想,项目部并不缺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能工巧匠,如果凝聚他们的力量,会不会有一番新作为?

  2021年1月,张希海领衔创立了“张希海创新工作室”,他带头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组织团队成员集思广益,专题研制智能化机械设备。经过3个月的研究测试,一款能走行于地铁轨道上,按照预输入指令定点打孔的设备应运而生。这个钻孔机器人可以通过多个电动打孔钻,一次性打多个孔,极大提高了打孔效率。同时,当电动打孔钻遇到钢筋时,弹簧会自动压缩,滑动杆及电动打孔钻上移,自动行进至下一打孔位,完成全自动无人化的地锚栓打孔作业。

  张希海说,该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地面钻孔设备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地面钻孔装置只设置一个钻头且不能很好规避地面下方的钢筋或硬质物件,导致钻孔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该设备2小时就可以完成4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地面钻孔机器人施工较采用人工打孔可节约成本9万多元,成本节约率约达61%。”他说。

  近年来,“张希海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断开拓创新,带动一线职工“全员创新”,重点攻克橡胶浮置板道床施工过程中遇到新的技术难题,完成了新型水沟浇筑模具、可调节式扣件组装台位和地铁一种新型扁钢控制架等创新工作,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确保项目施工生产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方面全面受控。2021年9月,“张希海创新工作室”被贵州省总工会命名为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深耕在一线多年的张希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也影响着身边的年轻同事。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项目施工建设筑牢安全网,在2022年由中铁开投集团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指挥部组织的全线14家站后单位进行的劳动竞赛中,张希海带领的项目部多次获得考评第一名、履约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经常利用业务学习机会,积极传帮带教,培养出一批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手。

  马文瑞是新到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一标段项目不久的一名大学生,考虑到他刚到项目不熟悉工作,张希海把项目员工召集起来专门给他开了个欢迎会。在会上,张希海要求每个人都给马文瑞介绍了一遍自己的成长经历,向他“传经送宝”。为了让他快速成长起来,张希海不仅把项目总工指定为他的指导老师,还专门为他制定了成长计划。

  马文瑞说:“只要有空,他都会来查看我的情况,关心我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平时,张希海还经常带着年轻职工去项目施工现场。“把现场当成学校,如果他们有什么疑惑,我会在现场直接进行答疑解惑。”张希海认为,最快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进而不断成长。

  赵华云是张希海较早的一批学生,如今他已成长为中铁一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轨道一标段项目总工程师。“与我一同进项目的共有5个新人,刚进项目时,我们啥也不懂,就连简单的图纸也不会看,是张总手把手把我们带起来的。”赵华云回忆,当时他被安排去盯控道岔散铺,这对什么都不懂的他来说尤其困难。为了帮助他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一个月内,张希海把他和另外几名新人每天都会带去道岔散铺现场观摩,详细讲解十几道工序。据统计,自工作以来,张希海已为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40余名。(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