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5日电(罗大富)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威宁县观风海镇的“国有沙子坡林场”,绿树成荫、林海葱郁,绵延10余公里的华山松林,上演着“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滔滔无尽头”的壮阔景象。

  “现在这里生态保护好了,到了周末不仅有周边的人过来搞烧烤,还有云南的人专门过来露营几个星期”,林场工作人员介绍到。

  30多年前的沙子坡,曾今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片荒坡沙地,大风过处,黄沙漫天,周围的村庄也常受到风沙侵袭,气候干燥、缺水,连玉米都种不出来,被外界称为“地球上的伤疤”。

  为改善当地环境,1985年,威宁县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第一批松树种子。然而风沙大、缺水的环境让华山松成活率不高,种下去的树苗就枯死了,靠着这种与黄沙地“死磕”的精神,护林员们接着种,经过历时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面完成了造林任务。

  林场建设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回忆起30多年前的造林经历,64岁的陈长友感触颇深。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天气寒冷,大伙儿用石棉瓦简易的搭建了临时棚子居住,由于瓦房通风,雪飘进屋,早上起来时候,雪把被子都覆盖了。

  期间也发生了一些“笑话”流传至今,如有同事为了管护林子,裹着军大衣在山上睡着;又如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外地来的干部,要养家糊口,也要兼顾自己的生活,不光吃粮食要算着用,每天吃辣椒都要算着吃几个,好笑又辛酸。

  造林结束后,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森林,当地成立了一支18人的护林小分队日日夜夜的守着这片林子,从青年小伙子一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有亲自参加过沙子坡造林的老职工聂永祥,在龙街木村收购站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返聘到当时的沙子坡工队任队长,直至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了才离任回家。又如原副队长安启亮、王明才,以及孔凡昌、刘坐友等老一辈森工企业职工,都是在那个坚苦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积极奉献,默默工作至满头白发并站完最后一班岗后才退休回家的。林一代退休以后,林二代、林三代们接过了父辈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山林。

  周建,现国有沙子坡林场副场长,就是林二代中的一位。谈及当年的择业选择他很坚定:“我本来是武警学校毕业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但因为母亲是林业工作者,在岗位上坚守几十年,沙子坡林子是他们亲手参与栽种、管下去的,我想把老一辈的心血继承下去。

  从“风沙地”到“绿丝带”,从黄沙漫天到葱郁林海,当地人用30多年的守护,将一片荒地变成如今的“高颜值”林海。如今,沙子坡林场经营总面积达5.9万余亩,森林蓄积近40万立方米,林区森林覆盖率93.4%。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老一辈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今天优良的生态屏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这一带更应坚守使命,让这片山林绿下去!”周建目光如炬、信心满怀。(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