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

  30多年里,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0多万人,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在此期间,毕节试验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后推出了“精准识别‘四看法’”“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等一系列脱贫攻坚重大经验和具有“实效打法”的毕节实践,为中国扶贫事业开辟出一条新路。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了毕节从“试验”到“示范”全新的战略定位,主题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升级到“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为试验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毕节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上步履铿锵。

  过去5年,毕节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5041元、7668元增加到37016元、12373元,年均分别增长8.3%、10.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数据见证了毕节这片特殊的“试验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积蓄强劲动能的决心,创新理念正在试验区深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毕节再一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值此先行先试、创新活力迸发的时节,毕节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其时。

  完善统一战线参与机制 激发发展活力

  盛夏时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公鸡岭,一只只乌黑发亮的乌鸡在桃林里嬉戏、啄食。

  围栏外,管理员邓海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养殖系统,打开视频就能查看养殖场实时情况。“有了这个智慧养殖系统,两个人就可以养1万多只鸡。”邓海说。

  “这些乌鸡是致公党中央派驻双堰社区第一书记潘之源带领大家引进养殖的,这套智慧养殖系统也是潘书记引进打造。”双堰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邓华说。

  2019年8月,致公党中央将双堰社区作为乡村振兴试点,委派潘之源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到社区后,潘之源通过走访调研,结合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的养鸡传统及双堰社区良好生态环境,决定带领居民发展养鸡产业。经多次试验后,于2020年4月引进盐津乌骨鸡种鸡,并取名为“乌蒙玄凤”。引进优质种源的同时,潘之源还将智慧养殖与生态养殖结合,让鸡的品质得到保障并可追溯。大数据助力,“乌蒙玄凤”逐渐得到市场认可,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年出栏4.6万羽、产值达550余万元的富民产业。

  同心同德谋发展。从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始,包括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华职业教育社、东部十省市等单位在内的统一战线,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同推进改革试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范例。

  “只有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发展机会才会越来越多。”在赫章县铁匠乡鲜花育种育苗基地,看着400多个大棚里的鲜花生机盎然,香港“90后”青年企业家梁安莉动情地说。

  2018年,梁安莉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成立广州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赫章县倾注心力发展芬芳产业。经过3年多努力,花卉畅销国内外市场。目前,该基地利益联结群众600多户近3000人,帮助当地40多名群众稳定就业,每年带动增收200多万元,已成为集农业生态保护、新品种研发、育种育苗、技能培训、精深加工“五位一体”的芬芳产业示范点。

  如今,这片花海承载着梁安莉的创业梦,也承载着当地群众的致富梦。

  30多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牵头引领下,全国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不断建立健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帮扶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互派干部挂职机制等,立足实际,着眼问题,实施精准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倾情倾力再奋进。统一战线在助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上,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际行动,在乌蒙大地上再写精彩篇章。

  《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参与和支持毕节建设,推动毕节成为统一战线助力地方改革发展实践展示窗口。丰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基层实践、完善统一战线长效支持机制,毕节将乘势而上,阔步前行。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释放改革动力

  今年,毕节市制定出台《毕节市激发市场活力稳住经济增长“1+N”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助企纾困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毕节市税务局抓住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推动政策精准快速落地见效,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汇算清缴工作结束,毕节市78户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加计扣除金额2.58亿元,增长177%,其中,31户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研发费加计扣除1.17亿元。 

  “今年国家实施制造业缓解政策,让我们充分享受实惠,125万元税款缓缴,税收优惠政策的加码让我们轻装上阵,也让我们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和底气。”作为此次新政的受益者,属于制造业中型企业的贵州海悦科技立体停车设备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苟海欧说,企业将把这部分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去,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助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我本来打算花1天的时间来办理营业执照,没想到才花10钟就办完了,真给力。”在威宁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综合服务区,贵州一树祖家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雁感慨道。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威宁自治县积极推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集成服务,通过“三减一降”(即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降成本)做好企业开办工作,实现企业开办所有环节“一网通办”“一窗通办”。 

  近年来,毕节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打造“贵人服务”品牌,聚焦“放管服”改革和企业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持续为企业减负松绑,不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力争建设全省一流营商环境。 

  为促进消费复苏,毕节市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持续开展全市流通领域促消费系列活动,涵盖汽车促销、批零住餐消费、线上线下年货节、市内餐饮企业促销等方方面面,千方百计提升消费信心,激发消费能力。

  与此同时,毕节不断强化机制,大抓项目建设稳住有效投资。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旅游业、房地产市场恢复发展,稳住煤电行业促进工业稳定增长;打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供应稳定、深入推进产业大招商、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市场主体发展等一系列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组合拳”。

  《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培育更多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毕节将持续发力,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发展提档升级

  盛夏七月,贵州乌蒙高原的“冷凉”蔬菜销售“火热”。

  在贵州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刚从基地采收的新鲜蔬菜进行分拣、包装、装车,24小时之内,这些来自贵州威宁的夏秋冷凉蔬菜就可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威宁6月至10月生长的夏秋冷凉蔬菜,能弥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温天气下农产品品类短缺的不足,是名副其实的大湾区菜篮子。”广州江楠集团副总经理兼贵州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总经理李效军说。

  目前,毕节市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3个,占全省149个的35.57%,居全省第一。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乌蒙农产品“出山入湾。”

  近年来,毕节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化拓展“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模式,全力培育打造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和高品质产品,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动力。

  开放型经济发展不但要“走出去”,还要想方设法“引进来”。毕节市着力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切实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栽下招商引才“梧桐树”,打造创业兴业热土。

  2012年,广东深圳的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决定到毕节市金沙县发展,成立贵州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公司的生产基地已经全部搬到金沙,从最初的1条生产线发展到现在的8条生产线,工人达200余人。

  数据显示,毕节市2021年通过粤黔协作新增引进落地企业202个,到位投资84.94亿元;共建产业园区67个,其中农业产业园54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74个,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15.64亿元。随着一批批东部优强企业的落地,毕节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黔中”等经济圈的合作更加紧密。

  近年来,随着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等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曾经闭塞的乌蒙腹地已具备“通江达海”的基础条件。毕节市上下正以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服务贸易等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推动毕节多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展示毕节新形象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国发〔2022〕2号文件的出台,毕节市瞄定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奋力畅通开放型经济发展物流体系,加快推动在建铁路项目建设,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市域与周边县市节点之间互联互通,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泛珠三角地区,着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完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龙塘村,一个个家庭小酒坊上方雾气缭绕,酒香扑鼻。

  “我们注册了‘龙塘古酒’的商标,村里的古酒以前是无人问津的土酒,现已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龙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均说。

  依托百里杜鹃5A级旅游景区后花园的发展优势,龙塘村党支部围绕酒、茶、花、旅四大板块,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业态,推动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在党支部引领下,全村48名党员带头入股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并以“1人发动10人、1户发动10户”的带动效应,带动全村所有村民全部加入村集体合作社。

  目前,龙塘村共发展经果林采摘园1400亩、玫瑰花园500亩、生态茶园500亩,带动39户村民发展旅游民宿,去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余万元。推动村集体合作社与工程项目建设链接,2019年以来解决了本村500余名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累计实现劳务收入370余万元。

  近年来,毕节市积极探索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创新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工作,深化城乡“三变”改革,推动实现强村与富民“双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共组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其中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615个、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3614个。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毕节市坚持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让改革带着感情推进、带着温度落地,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过去五年,毕节市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交出了民生福祉的合格答卷:城镇新增就业38.87万人,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学校2587所,全市239个乡镇卫生院、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27个村(社区)卫生室均达到基本医疗保障要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85.3万,基本实现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人数达759.92万,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重点特殊人群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在刚过去的一年,毕节市常态化开展“3+1”保障问题排查整改,消除9.39万人返贫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4个县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30个市级示范试点全部启动。

  与此同时,毕节市将在未来五年积极推进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市级博物馆争创国家一级馆,建成市级美术馆。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覆盖。力争建成市级体育“一场两馆一中心”、县级体育“一场一馆一中心”。

  《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让毕节迎来无比珍贵的机遇,新的定位、目标是鞭策,也是激励。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

  毕节市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坚定的信心与改革同行,奋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乘着新时代的发展东风,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上,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野灵 周阳)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