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贵州一贫困山村华丽变身“国际艺术村”

  【前后对比短片】

  【解说】一排排破败老屋“脱胎”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建筑,一幢幢墙绘壁画的民居与青山交相辉映,如诗如画……难以想象,眼前这个美丽村庄,几年前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短短两三年间,贵州省荔波县洪江村陆续创造了“废旧房”变身“文创房”,“贫困户”变身“示范户”,“空心村”变身“国际艺术村”等系列奇迹。日前,记者来到洪江村实地探访。

  【解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洪江村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有着上百栋布依族特有的干栏式老民居。随着时代发展,村民们大多翻越大山走出村寨,外出闯荡;村中的老房子或被拆或闲置。如何找到一条既能保住特色老房,又能提高村民收入的路子,成为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最关切的问题。

  【解说】近年来,洪江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村落遗存老房、民族传统文化等为媒,吸引诗人、画家、摄影家等国内外艺术家接踵而至。几年间,先后有近百名艺术家入驻洪江村,通过“认养”修缮老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遗存艺术活化”产业。

  【同期】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四级调研员、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第一书记 曾洪波

  艺术家来到村里以后,就是通过他们修建、改造老房子,以及和村民的一些日常生活互动,给这个村子里面带来了很多的变化。最直观的来讲就是,在老房改造,艺术家给村民带来这个劳务收入、老房出售以及土地流转,直接的收入现在目前就是好几百万(人民币),劳务工资每年都有200多万(人民币),这是比较直观的。

  【解说】油画家李向明是入驻洪江村的艺术家之一,村中一栋破败老房经他“认养”改造后,取名为“土语南居”,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地干栏式文化建筑风格正以一种特有的风貌在延续。

  【现场声】艺术家 李向明

  这条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墙,上面这个裂缝,就刚才那个照片的裂缝放大了就是这样的,这个裂缝就是我们这一条整个是断裂了,要塌掉。现在这个墙没有动,就是把它修起来。这个小木块就是这个窗户。

  【解说】在李向明看来,洪江村通过艺术家入驻,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群体,通过与村民交流、融合、互相影响,艺术家的一些创作灵感在这里萌发,村中的一些陈规陋习逐渐在改善,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同期】艺术家 李向明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第四个年头,我每天忙什么呢?我不是光在修房子,我忙着和村民发生很多近距离的交流、探讨,去考察。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在自己的创作理念上发生一点点变化以外,更多的实际上很多行为都与乡村自身的发展有关联。我们基本上是跟村民生活在一起,经常参与村民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村民也逐渐地、慢慢地会进入到我们这个活动当中,我们有合适的活动也会邀请村民来。这样的互动当中,慢慢就会影响和(改善)一些不良恶习,不好的一些观念。

  【同期】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村民 韦伟毅

  跟他们艺术家去交流,后来我发现了陶艺,马老师(洪江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马丽华)就派我们去(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陶艺,去年学校也赠送了我们一套设备,现在搞了陶艺的一个研学基地,吸引一些学生来,有时候有几百人,还是容纳不下的。现在我们陶艺坊正在升级改造中。

  【解说】除了老房改造,近年来村中还建设了艺术交流中心、村史馆等,并依托原洪江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引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建设美育研学基地,为文化教育培训、交流、展览等搭建舞台。对此,入驻洪江村的艺术家嵩田认为,当前,无论是乡建还是乡村振兴,文化教育是关键。

  【同期】艺术家 嵩田

  (农村)很多的就是缺乏这些文化方面的,这个艺术是更小的一个领域,我们可能更准确地讲是一种文化建设,包括我们在艺术交流中心所办的一些画展或者讲座,包括我们的有些联欢晚会,和这个农民一起举办的。这个就是很具体的潜移默化的,我们在感染、在交流、在交融,这本身就是文化方面的一个具体的项目。对未来的这个有关艺术家的文化、乡建的这种政策的倾斜,我充满了期待。

  记者 蒲文思 周燕玲 贵州黔南报道 部分视频来源:荔波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