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8日电 (记者 张伟)5月18日,在2022年“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全国高端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共同发布《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安顺倡议》。

  倡议书认为,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兴,文旅必兴;文旅兴,高校应担当作为,需践行文旅融合,立足五大职能,赋能乡村文旅振兴。

  倡议书提出,要沟通城乡联系,重塑乡村价值,为乡村文旅振兴筑基。乡村价值存续是乡村振兴之根基。人类文明演进折射出城进乡退的乡土失坠之势,乡土失坠在于乡村价值失坠。乡村振兴必兴于乡土自身,乡土复兴之进路,在于乡土价值的重塑、彰显。高校是城乡英才交融、集散之地,当履行沟通城乡联系、助推乡村价值重塑之责,引导师生立足“城乡和谐、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之理念,对传统乡土社会解构、城乡伦理联系割裂、城乡价值失衡等进行系统性反思,进而重塑城乡价值,为乡村文旅振兴筑牢价值根基。

  倡议书提出,要打造文化高地,厚植文明沃土,为乡村文旅振兴塑魂。文化是灵魂,旅游是依托,乡村文旅振兴,文化必先兴。高校是一方文化之高地,当发挥文化引领之责,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为己任,做传承优秀文化的行动者,播撒先进文化之种于乡村大地,引领乡村遍开文明之花;当厚植乡村文明沃土,专注乡土优秀文化基因传承,搜片羽吉光于村落既湮之余,存庙宇半座于尽皆拆除之前,关注乡土物态传承,致力乡村物质文化保护,存续乡土文化记忆,为乡村文旅振兴重塑灵魂。

  倡议书提出,要夯实人才基地,培养文旅人才,为乡村文旅振兴育人。乡村文旅振兴,人才必先兴。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当立足教育主责主业,坚守育人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探索文旅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情系乡村、有志乡村、有识乡村、有为乡村的文旅专业人才”为目标,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历史、艺术、伦理、道德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培养学生文化旅游产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文化旅游产业,自觉保护、发展、弘扬和传播人类优秀文化。

  倡议书提出,要筑起科研高地,创新理论实践,为乡村文旅振兴开局。乡村振兴开新局,理论创新要先行,乡村文旅振兴,必先解决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乡民情感如何皈依?精神归属何处?“新乡土中国”如何建构?城乡功能如何重构?制度机制体系如何健全?不仅是乡村文旅振兴,也是整个乡村振兴必须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是科学研究之高地,当担负理论与实践创新之责,发挥文旅科研优势,致力于真正的理论创新和经验推广。

  倡议书提出,要驱动服务要素,丰富文旅业态,为乡村文旅振兴解题。乡村文旅振兴,核心在产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文旅产业潜力无限。高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当担负驱动行业服务要素之责。对接乡村文旅振兴的产业需求,锚定“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产业、文旅融合”八大重点领域,着力文化旅游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练好“八大本领”,孵化优秀成果,行走田间地头,激活文旅产业,为乡村文旅振兴破解难题。

  倡议书还提出:要拓展交流合作,引导资源对接,为乡村文旅振兴寻路。乡村文旅振兴,资源注入是关键,资源在内也在外,重在交流合作平台搭建。高校是科技成果与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纽带,当担负交流合作之责。立足乡土,发掘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传承保护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乡土价值再现,吸引发展要素回流;放眼世界,批判借鉴全世界乡村文旅振兴的优秀模式和案例,拓展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渠道,为乡村文旅振兴寻找新路。

  倡议书号召: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当有高校进路,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当有高校作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