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调动各方力量,盘活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推动全市15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54个文明实践所、2082个文明实践站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坚强阵地和广阔舞台。

  阵地升级激活力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遵义在实现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的基础上,用足用好本地资源,推动文明实践力量下沉,让新时代文明风飘进千家万户。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县域各类资源,分别设置“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类文明实践阵地。所、站精准对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3+N”个功能区,“3”为理论宣讲、图书阅览、文体活动,“N”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的体育健身、书画创作、舞蹈排练、文化舞台、家风广场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功能区。

  在建好用好文明实践阵地同时,遵义注重汇聚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力量,并涌现出湄潭“寨管家”、赤水“磕子匠”、道真“苗老头”、习水“六步工作方法”等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法和经验。

  一名“寨管家”就是一名农民志愿者,一个寨子就是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就是一个服务群众的阵地。湄潭县采取“1+15+137+N”的模式,在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15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137个文明实践站基础上,建立了11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从群众中推选4400余名“寨管家”实现了文明实践阵地县、镇、村、寨四级全覆盖,打牢了有效服务阵地基础。夯实了基层志愿服务力量。

  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茶馆文化,择优选拔老党员、乡贤人士、“五老”人员等各类社会力量组建新时代“茶馆嗑子匠”志愿服务队伍,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切实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实现“红旗举到哪里、群众就聚到哪里,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广大乡村“星火燎原”。

  新蒲新区整合辖区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N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公园、书店等阵地实施的“1+1+N”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文化服务多元互补,打造群众家门口满意的文化阵地。

  全市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好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建设镇级红白理事会254个、村级红白理事会2082个,实现镇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全覆盖。

  今年,我市整合中央、省级资金,集中打造市级示范中心、所、站89个,打造桐梓县“两心融合”示范点,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

  服务升级塑引力

  志愿服务是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我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档升级过程中,始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群众最关注的切身利益上做好服务。

  11月4日,遵义市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行。在这场不同行业、领域的志愿服务激烈角逐中,“七色彩虹”“文明提调官”等一批贴近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新培育了“幸福龙门阵”“红心向党 星心相印”“家门口的文化点心”等志愿服务项目。

  播州区培育的“七色彩虹”志愿服务项目聚焦“养育小、服务老、让中青年发展好”三类群众,重点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振兴”内容,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特别是在全省首创“公益+金融+社区+”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形成6个核心伙伴和20余个长期伙伴的爱心企业联盟,260名由党员干部、爱心人士、乡贤人士等志愿者的多方参与,在播州区4镇5村推行后并辐射全区,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活力。

  赤水市通过搭建移风易俗促进会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四个分会,由群众会、村民代表会推选产生了600余名“文明提调官”,平均每个红白理事会至少有4名以上“文明提调官”,实现“请群众来商议、让群众自己定、交群众来推行”。

  村镇里举办的红白事,“文明提调官”提前引导、现场服务、全程规范,常态化管理群众关心的滥办酒席、低俗婚闹、随礼攀比、铺张浪费、低俗表演等问题,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赞誉。

  新蒲新区“家门口的文化点心”在微信公号设置“群众问需台”,一键收集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社区845名报到党员利用“周五有约”分批次下沉到社区,利用上门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发掘群众需求,积极发挥社区文化“能人”和“草根”文艺工作者作用,培育了红星闪耀志愿服务队等15支有特色的文艺表演团队,组织创作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文艺节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品尝“文化点心”。

  遵义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从队伍、内容、方式、场所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握群众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明实践思路,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将宣传新思想与各类文化传承相结合,精心编排小品、相声、快板、说唱等文艺节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贴心服务在聚拢人心的同时,也激励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去,推动城乡居民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今年突发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全市各类志愿者“一呼百应”,30余万人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发布了“守护生命 抗疫有我”“幸福跑团”“疫情防控 志愿乐行”等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

  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37万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7722个,培育志愿服务项目90644个,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点、岗)2500余个,建设市级和县级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9个,各级开展志愿服务培训1500余场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万余场次。

  遵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呈现在群众当中,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机制升级强动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提档升级,离不开一套有力稳定的运行机制。遵义市持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激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

  由县(市、区)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实践所所长、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实践站站长的三级组织架构,我市建立形成“三级书记”共同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格局,高位推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升级。

  今年,印发《遵义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了市文明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挂点联系制度,县级层面组建文明实践工作专班,初步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中心、所、站三级贯通。

  遵义市成立市级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健全由文明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和文明办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县(市、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各级志愿服务队队长;构建“纵横”相通的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体系。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当前,遵义不断探索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实践活动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文明新风。(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