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16日电 题:贵州遵义:从“试点”到“示范”的医改之路

  作者 周燕玲

  “先诊疗、后付费,看病就医有医保,不贵!”“过去看病挂号深夜排队,现在掌上预约线上付费,不累!”“医疗设备新,医生技术精,不管看啥病,放心!”……这是贵州遵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给民众带来的红利。

  2010年,遵义被确定为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这座红色之城正式开启了公立医院改革之路。

  过去,由于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形成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与县乡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极大反差,不仅降低医疗资源利用率,更降低了民众就医满意率。

  为此,遵义以基层为重点,着力“强”龙头、“活”枢纽、“稳”网底,把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纳入一个“盘子”,创新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有效解决了民众有地方看病、就近能看病的问题。

  截至2021年年底,遵义全市共组建县域医共体27个,规划布局医疗次中心51个,150个乡镇卫生院、3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2个村卫生室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内就诊率逐年增加并稳定在90%以上,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到94.1%,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解决了就近能看病的问题,又如何解决民众看得起病的问题?遵义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着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首先是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自落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以来,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3%,大幅减轻民众用药负担。

  破除了以药补医,取消了药品加成和耗材加成,医院如何运转和生存?为此,遵义在不增加民众医疗负担的基础上,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的比价关系,调整各级收费项目,通过调价补偿和综合控费,全市公立医院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逐步实现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转变,并优化医保结算机制,提高医疗报销比例。

  民众有病,要治;体制病了,更要治。为此,遵义着力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制定政府、部门、医院三方权责清单,厘清管理权责,优化运行机制,形成改革合力,不断提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出台县域医共体内编制统筹使用政策,实施公立医院人员控制数改革,实行动态管理,着力解决公立医院编制总量不足问题。

  记者了解到,通过改革编制管理制度,遵义各县(市、区)可用编制数增幅普遍超过100%,最高达到191%。同时,落实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将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助、院长(书记、总会计师)薪酬纳入财政预算拨付,列入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公立医院在改革中“轻装上阵”。

  在推动基层医疗“强筋骨”的同时,遵义还通过引育人才的方式提升医疗能力,累计培育和引进291名高层次人才和4200名基础性人才,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医疗卫生综合监管督察机制、强化区域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数据汇聚融合和互联共享、所有公立医院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2021年,遵义荣获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实现了从“试点”到“示范”的华丽嬗变。

  未来,对于戴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光环的遵义来说,医改之路无止境,并将持续巩固拓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