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10日电(曹家仁) 地处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山势蜿蜒,绝壁陡峭,放牛至此,无需看管牛也走不出去,故名困牛山。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行进贵州石阡,一场悲壮的战斗在困牛山打响。红六军团18师52团为拖住敌人,掩护主力,与敌人开展激烈枪战。为了不伤及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老百姓,剩下红军战士宁死不做俘虏,毅然折断枪支,集体纵身跳下20多米高的悬崖,用忠诚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情怀。

  困牛山村坐落于石阡县龙塘镇大山深处,该村有333户1234人。“困牛山”,一个充满壮烈奇迹与生命力的地方…… 

  夯实爱国精神 强化法治精神

  石阡县法学会运用困牛山上的“精神密码”解锁基层乡村治理难题,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解时代与人民之需,在圆梦征途中贡献“最燃”的法治力量。

  2014年,困牛山战斗遗址被列为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成为贵州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参观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更多人。

  2021年3月1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专程来到困牛山战斗遗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她指出“学习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

  2022年11月1日,铜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黄爱民到困牛山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关爱与重视带到困牛山村百姓们中间。

  2021年以来,困牛山村已累计接待党员群众8万余人次,开展党性教育3800余场次。

  “瞻仰革命英烈,重温入党誓词,以党的性质和宗旨为镜、以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为镜,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铸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国人大代表、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鞠华国由衷地说,从小对革命历史耳熟能详,在红军精神和爱国精神的耳濡目染下,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孩子们回到了山里,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

  全国两会闭幕后,回到工作岗位的鞠华国将两会上的好消息、好政策、好声音带到基层一线,推动两会精神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我感到非常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就是要把群众的心声带到北京去,将党的好政策带回来。”鞠华国说,我感到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现在家里面的发展也越来越好,我们在农村大有可为!当地百姓深受鼓舞。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在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不便,法律普及不到位,村民们很难得到法律上的援助,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常常导致矛盾纠纷难以疏解。现如今,困牛山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同时对法律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让法治力量注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石阡县法学会深入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法治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群众参与、效果群众评判、成果群众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期待和需求更加多元,石阡县法学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突出强基导向,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入村“六诊”机制,突出平战结合治理、全周期治理和智慧治理,加快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以联动为纽带、以网格联户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持”的治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诊六共”体系 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石阡县法学会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将法律带进困牛山村。办好民生实事,必须“沉入”到群众中去,做到问需于民。在深化推广运用石阡县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机制过程中,石阡县法学会以困牛山村“红色网格”为根据地,以困牛山红色文化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创新开展普法工作,总结提炼出“六诊”工作法,用法治力量架起一座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红村建设、讲红色故事、传红军精神、育红色家风,提升群众对村庄建设的参与感、满意度,不断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日常“坐诊”。石阡县法学会工作站组织专业法律人员、会员轮流在“法律服务日”“坐诊”,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纷止争等服务。2022年9月至12月,现场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纷止争等服务32场次,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6件。

  预约“就诊”。在“坐诊”服务日之外,网格群众向工作站申请法治方面的服务,工作站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的法律服务。截至目前,接受申请6次,安排专人“一对一”的法律服务6场次,解决实际问题5个,1个正在处理中。

  个性“巡诊”。对工作时间特殊的企业职工、行动不便等重点人群的法律诉求,工作站安排人员及时上门提供法律服务。先后送法上门3场次,实现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开展普法宣传。

  电话“听诊”。向网格群众公开服务电话,24小时随时接听来电咨询,及时解答法律方面的疑惑。共接受电话咨询12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24件。

  决策“义诊”。定期组织工作站人员在网格相关活动现场,集中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结合乡村振兴、红色文化宣传等中心工作和民法典、新交规等,法学会会员通过进网格召开院坝会、进党校开展专题辅导等形式,开展法律政策宣传5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份。

  集体“会诊”。对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或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由工作站站长召集相关人员“会诊”,共同商讨解决。截至目前,组织村级法学工作人员培训5次,参与村委会集体研究村级乡村振兴会议2次,为村级解决法律困扰问题2个。

  石阡县法学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在狠抓落实、科学评估、精准督察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创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在法治架构内深化市场化改革,健全完善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和深入贯彻实施民法典,不断强化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执法司法运行机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

  新征程,新起点。不断深化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奋斗为民,砥砺前行。(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