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2日电 题:贵州万山:居安身安业安心安让搬迁民众生活“旺”

  作者 周苏星 何川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抢抓莞铜协作机遇,注入东莞元素,打造旺家社区“五个体系”建设“升级版”,让搬迁群众“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续写高质量易地搬迁综合体服务体系“后半篇文章”。

  居安有保障

  旺家社区安置点是万山最大的纯跨区域搬迁安置点,占地663亩,总建筑面积109.7万平方米。安置石阡、印江、思南的搬迁群众4035户17965人。

  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引领,旺家社区组建起“党总支书记+包片民警”为“网格长”,社区干部为“网格员”,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退伍军人、志愿者、居民群众为联户长的全科网格组织架构,将社区居民从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为加快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旺家社区打造“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示范点,将“网格化”管理模式进行提质升级,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一栋18楼的居民楼,我们以1至5层或者1至3层为一个联户,选举出一个‘十联户长’来负责联系这10户群众。通过联户长,我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精细化地掌握到每一户群众的实际情况。”旺家社区书记何英说。

  旺家社区在小区各楼道口、商铺门口等地铺设了120余个摄像监控,并划分出了视频监控区,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监控社区实时动态,实现监控全覆盖、安全多保障。

  目前,旺家社区已配备网格员11人、从居民中选任联户长22人,实现每个楼栋联户长、监控“双覆盖”,全方位护航搬迁群众。

  身安有康乐

  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必须让困难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搬迁只是手段,过上幸福生活才是目的。

  通过争取东莞帮扶资金盘活安置点本土有利资源,引进东莞“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经验,规划了占地3000余平米的窗口服务功能区,以莞铜“阳光雨”为核心,建立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窗口信息数据一网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打造“5分钟”公共服务圈,遇到腿脚不方便的群众,社区干部还会上门代办。

  为了让搬迁群众在新的居住地随时随地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生活,记住“乡愁”,旺家社区利用东莞社会资金打造了新时代特色文化广场,组织广场舞、花灯舞、扇子舞、二胡等文娱活动,免费提供道具、服装,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为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学需要,铜仁市二十九小学与旺家花园搬迁安置点“同日而生”,学校占地妙计约2.3万平方米,开设28个教学班,共有1430名学生,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占比达80%以上,建立了与东城组团日益密切的教育帮扶协作示范机制,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丰富和完善学校教学功能内容。

  2021年,东莞选派了4名优质教师驻点支援,学校派出了5名骨干教师到东莞学习“取经”。东莞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热心帮助、鼎力支持,先后捐赠爱心小书包100个、图书800册、书法及美术物资价值1.5万元、体育器材价值1.2万元,启动莞铜协作第一个体育类公益培训项目,随着莞铜教育协作共建的不断深化,在二十九小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不断的渗入深深的“莞铜情”。

  业安有保障

  就业是最大的难题,一个家庭只有就业了才能稳定下来。

  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是大事。万山在安置点建设了一座6000平方扶贫微工厂产业园,已引进7家企业,还成立了铜仁市第一家在安置区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劳务输出,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向沿海一带输出劳动力,并向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向群众提供就业培训。

  目前已有300余名搬迁群众在扶贫微工厂就业,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共赢。2018年,杨再芬一家从思南搬到了旺家社区,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也没有一技之长,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人员跟残联干部主动找上门,推荐杨再芬到景航服装进行培训就业,杨再芬努力学习,不久便顺利就业。

  “我以前在老家就是种地,家属患有精神病,情况不太稳定,日子过得很苦,靠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搬进了城,医疗条件好了,两个小孩读书环境好了,还给我们安排了工作,让我们在城里能站稳脚跟。”杨再芬说。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在乡村居住了几十年,吃自家种的菜,多余的还可以卖,时不时的可以去周边产业基地打打零工,每个月能实现自给自足。

  “搬到旺家社区以后,用人单位都不会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劳动法上,他们已经退出劳动力了,买菜、水电、物业费等等,每一项都需要花钱,这让老年人一时间难以适应。”何英说。

  通过组织协商,将社区60岁以上的人组建了“老妈妈”防火团,并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帮忙入户宣传安全知识,如高空抛物、爱护环境卫生、消防隐患等,并积相应的分数,通过分数,可以在社区的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

  参与社区治理,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他们觉得实现了人生价值,老了一样能发光发热。自“老妈妈”防火团组建以来,老年人往返老家的情况越来越少。

  心安有归宿

  群众有需要,部门有回应,群众点单,社区干部就来服务。

  石阡搬迁妇女李霞,母亲有尿毒症,父亲瘫痪在家,一个人带3个孩子,家属在外打工,根本无法出去上班,只能在即照顾老人孩子,有空的时候编织一些毛线花,在抖音上销售,但是关注者寥寥无几,只得求助社区干部。

  何英知道以后,通过转发朋友圈,微信群,帮他宣传出售。很快,堆积2个月的毛线花全部卖出去了。

  印江搬迁户李江琴一个人在家带小孩,家属常年在外打工,今年回家过年,看到社区的变化,经过社区干部的上门劝说,于是一盘算,就在小区里开了一个废品回收站,既能够在附近做点小生意,又能照顾家庭。

  “何书记,今天下午开会,要忙到6点多,麻烦你帮我接一下小孩。”嘟嘟嘟,何英的手机响了,打开微信,是社区就业协管员何松丽发来的消息。

  因工作原因无法准时解小孩放学的妇女不在少数,旺家社区针对这一情况专门安排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接小孩,带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儿童之家进行安置,等待家长下班以后再来接回去。

  除此之外,旺家社区还推出了“代理老师”“代理家长”“代理子女”,重点照顾老人和青少年儿童。(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