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6日电 (邹颖颖)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普安县内,行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霓虹灯下闪烁的警灯、风霜雪雨间巡逻不停的铁骑;来到广袤乡村的大山深处,戴着红袖标的“义警”穿梭在田间,哪里的群众有需求,警务就延伸到哪里。

  黔西南公安聚焦基层派出所、村级警务助理、广大网格员与治安积极分子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在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夯实社会稳定基层基础。

  “青城义警”点亮山乡

  青山镇是黔西南州普安县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每年都会有少数民族同胞举办相关的传统节日,常常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如何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同胞,成了青山派出所探索的一个方向。

  2016年,青山派出所以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探索组建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普安县青山镇青城义务巡逻队”。

  2019年,“普安县青山镇青城义务巡逻队”正式更名为“普安县青山镇青城义警协会”,31名回族群众成为义警队员,常态化参与派出所及社区民警组织的治安巡逻防控、人口管理及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

  “青城义警协会”会长马义说:“我们每次过开斋节派出所的民警们都很辛苦,既要疏导交通,又要维护秩序,一站就是一天,所以我们几个朋友也想为青山的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每到节假日、赶集日、重大活动等时间节点,义警们都会挂上工作牌,穿上工作服,戴上“红袖套”,与派出所联合开展的巡逻,到街上给群众发放禁毒反诈传单,宣传禁毒反诈知识,同时将自己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反馈给派出所,有效保证了社会治安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之前发生的一些邻里小矛盾都必须让民警来解决,现在村民信任我们义警,沟通处理起来更顺畅。”马义说。

  如今,时常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青城义警”,已然成为青山镇的“一景”。这支“看得见、用得上、有活力”的义警队伍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成为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智慧警务”赢得赞誉

  “全警出动,下沉社区,不断创新智慧警务,因地制宜探索‘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在兴义市公安局桔山派出所,民警们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践行职责和使命。

  作为主城区的基层派出所,桔山派出所以深化“警格+网格”融合运行为载体,下沉警力,推动派出所社区民警专职化转型,叠加“网格化+脚底板+大数据”优势,做实群防群治防控支点,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服务管理水平,助力“平安托底”目标实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冬日的清晨7时许,兴义市的主干道、背街小巷,由特(巡)警队员组成的快反队员已经开始正日常巡逻、动中备勤工作。他们凭借灵活快速的处突能力,穿梭于大街小巷,处理各种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务,博得群众阵阵赞誉。

  “以民生民意为导向,不断创新警务模式,积极履行疫情防控、交通安全、治安管理等职责,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黔西南州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李强说。

  黔西南州的一支支快反队在强化队员业务能力的同时,时刻强化为民宗旨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执勤能力水平,形成有警情接处警、无警情服务群众的快反巡逻模式。在巡逻过程中发现群众求助或突发情况,会第一时间给予救助和处置,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警务助理”解矛盾

  黔西南州有1291个行政村、社区,农村线长面广,而公安派出所警力有限,如何打通警务服务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

  黔西南州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李强说:“我们将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网格作用,服务辖区群众,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

  黔西南公安机关大力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招聘人熟地熟、有能力的群众成为公安警务辅助力量,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警力不足和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难题。

  “小覃,上次真对不住,我着急说话伤人,你别往心里去。”“侬伯,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那块地里的草我们都可以割……”在册亨县岩架镇花冗村警务室,当着警务助理韦正芝的面,村民侬某和覃某握手言和。

  韦正芝就是一名“人熟、事熟、地熟、情况熟”的“村警”代表。67岁的他已经做了7年的警务助理,工作认真负责,至今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

  在黔西南州,像韦正芝这样的警务助理有1200余名,他们用情用心用力地维护着乡村和谐,助力公安民警共治共建平安乡村。

  李强说:“我们通过网格化治理,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平台迁移至居民身边,合理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延伸至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公里’,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营造邻里守望互助的良好氛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