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望得见”让“四大行动”提档升位

  ——麻江县坝芒乡扎实推进和美城乡建设工作观察

  山,翠绿苍茫;水,碧水荡漾。

  人,与善勤劳;村,和谐富美。

  当前,麻江县坝芒乡正以“四个望得见”的目标举措,大力推进和美城乡“四大行动”提档升位,树实和美城乡的理念、做实和美城乡的规划、干实和美城乡的建设、充实和美城乡的要素,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坝芒。

坝河坝区

坝河坝区

  望得见产业——

  不断筑牢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的物质基础

  在坝芒的大多数村寨,一推开门,就可望到家门口的产业。实际上,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和美城乡“四大行动”,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单一行动,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去贯彻执行。宜居宜业宜游,是这场革命性行动的核心目标。坝芒乡党委政府根据坝芒特质和优势,把“望得见产业”的理念深度融入这场行动中,不断筑牢和美城乡建设的物质基础。

  建好坝区“菜篮子”。坝芒坝区面积8000多亩,是全省确定的两个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之一。今年以来,坝芒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群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形式,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量产值,建立整体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扩建的5000亩黄瓜+蔬菜核心区,已被东西部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命名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带动全乡散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081.46亩,亩产值超2万元。今年,共引进 27户公司、产业大户入驻坝区蔬菜产业链条,预计用工6万人次,实现全年务工收入1200余万。开门望见产业,从一年一季到三季轮作,从小小菜园子到千亩蔬菜基地,坝芒的高山冷凉蔬菜已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丰富非坝区“菜园子”。产业发展不平衡,坝区产业好做、好推,非坝区的产业相对滞后。这是乡党政班子近年来思考、调研和谋划的重点。非坝区土地的主要特征是“缺水”,坝芒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与全县的“酸+”产业、生猪产业和全乡蔬菜产业深度链接,选准种植“辣椒+(红菜苔)”、“玉米+(魔芋、荷兰豆)”等作物,以村合作社推进的方式发展非坝区产业,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变小散为规模,快速推动非坝区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全乡非坝区共种植辣椒2128亩、玉米5200亩、烤烟780亩、高粱500亩、大葱296亩、生姜170亩。

  培育门口“菜院子”。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坝芒特色的种植、养殖的“庭院产业”。重点扶持以“庭院特色小养殖”、“庭院特色小种植”的“庭院经济”示范户,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推进,让小庭院成为促进农民群众增收的“潜力股”。今年全乡重点打造14个“庭院经济”示范寨、882个“庭院经济”示范户,辐射带动全乡养殖牛羊2886头、林下养鸡5000羽,林下养蜂800箱,稻田养鱼2800亩,种植天麻16亩、茶叶1100亩。

  开门即望得见产业。坝芒乡以坝区产业为主线,非坝区产业、庭院产业为辅线,建成百花齐放的“大产业园”,让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难点相辅相成、补充补位、相得益彰,成为和美城乡建设的新基点。

  望得见乡愁——

  不断筑牢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的群众基础

  一方庭院就是一处景观。庭院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家庭文化,深藏着万千园趣,包容着丰盛的家庭生活,是乡愁的直观具现。望得见乡愁,让“美丽庭院”更有温度,让群众参与更加自主,成为了坝芒乡推进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的重点要素之一。

  融合民族文化留住一方乡愁。坝芒乡在庭院打造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借力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融入布依文化、古井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等地方特色,动员群众将坝芒美丽和谐的自然资源同布依民族文化打造成为一处处别致的风景和生态旅游产品,让庭院文化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各村已陆续开展了布依民族壁画、布依“感党恩情”、布依农耕文化旧物等庭院要素展示,全乡一个个充满民族文化的小景观正逐步展现。

  融合传统文化守住一方乡愁。在建设庭院过程中充分挖掘各村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底蕴,把地方的优良文化习俗在庭院里展示,推动“庭院美化+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各村寨把传承下来的优良家规、家训、家风植入庭院“文化墙”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群众崇德向善,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乡愁文化建设,传承好崇德守礼的优良传统。

  融合庭院文化抚慰一方乡愁。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寨组,高效利用农户闲置庭院资源,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组织在家群众、亲友把闲置庭院做成微果园、微花园,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庭院绿树、责任到人。今年以来全乡盘活群众闲置庭院1037个,种植秋月梨864株、晴王桃树900株,蓝莓苗8820株,新建庭院围栏234.1米,闲置庭院利用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望得见乡愁、庭院美化亮化、庭院经济发展三方融合,群众较为满意。

  一花一世界,一院一生活。当下,走进坝芒的大小农家小院,庭院整洁、窗明几净、花草繁茂、馨香扑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个个精心打造的“微果园”“微花园”格外引人注目,把原本古朴的乡村点缀得更有诗情画意,成为了在外游子浓郁乡愁的寄托。

  望得见文明——

  不断筑牢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的治理基础

  乡风文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有之义、必答之题,是乡村基层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让群众望得见文明,让文明由虚转实,让文明成果共建共享。当前,坝芒正扎实推进文明新风倡导、乡风文明常态化建设。

  共商村规民约践行新风尚。通过入户征集群众意见、召开院坝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进一步“量身定制”,让村规民约更“合法”“合理”“合身”。去年4月,邀请36个涉农、涉法的县直单位共同商讨审定了坝芒乡瓮址村村规民约“瓮址二十条”,并以此为蓝本,带动村民重新修订7个村《村规民约》、36个寨组《寨规民约》,切实完善和提升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实效,构建文明的村风民俗。

  共谋村集体经济释能新机制。通过“院坝协商”商出村集体经济激励新机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成立助学奖励基金和大病补助基金,对优秀学子、生病报销后自费超5000元开展补助,营造了人间大爱、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提升了群众对村两委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进一步赋能文明新风,夯实了基层治理的基础。

  共建流动合约食堂新模式。为解决村子大、阵地少、寨子分散的问题,坝芒乡鼓励各村积极打造流动合约食堂。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片区,明确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新管家”总管,由各个片区组织品德好、厨艺高、肯干事的党员群众组建“新管家”队伍,以“三个统一”(统一审批、统一服装、统一菜谱)、“四个严格”(严格控制天数、桌数、菜数、礼金)为标准承办“合约食堂”,利用每家每户院坝统一承接村级红白喜事宴席。目前,全乡已组建10支“新管家”,成员53人。有效解决了阵地和资金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移风易俗。

  以文明为乡村铸魂,以新风为文明塑形,关键还是让群众望见文明,用着文明、护着文明。随着一系列乡风文明倡导新举措、新办法的实施,坝芒正呈现出一幅“洁净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望得见安全——

  不断筑牢和美城乡“四大行动”的法治基础

  如何推进法治宣传向乡村延伸,是重点,也是难点。坝芒乡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在关键路口、庭院等大量安装摄像头,让群众望得见安全,让群众更加自觉遵纪守法;通过院坝会、田间谈、上门送等方式开展宣传,不断近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通过法治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阵地多元化,推进法治进乡村。以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发挥法治文化阵地正面引领作用,建立法治文化场所,民族团结文化场所7个,打造法治文化墙2个、法治长廊1个、法治文化墙3个、宣传标语14条、法治宣传专栏14个,将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村规民约、法治故事、法治简图等内容融入其中,用墙面说话、让标识开口、以插画释法,让群众在日常休闲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熏陶。

  面对面讲法,推进法治进万家。以阵地建设和宣传教育为抓手,持续开展多元化的法制教育。全乡组成8支普法宣传队,培养法律明白人35人。联合乡平安建设办、乡派出所、乡司法所等利用两个赶场天开展法治教育集中宣传活动。利用院坝会、大走访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17次,面对面口头宣传8000余次,通过录制森林防火知识音频宣传近100次,受众群众12000余人次,发放法治教育宣传单12000余份,帮助安装反诈APP4200余人次,依托微信等新媒体在乡村工作群转发有关法律知识540余次,确保宣传面覆盖够广,群众普及率够高。

  数字化治理,推进法治进基层。强化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功能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奋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公共地带处安装探头,形成“数智乡村一张图”,构建“人、地、事、物”的直观可视化管理,有效补充“雪亮工程”的盲区,做到“事前预警、事后取证”。目前全乡安装高清摄像头691个,其中,公共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共计175个、农户自行安装476个、雪亮工程40个,取得了良好的治安防范效果,率先在全县建成乡级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平台,为平安坝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以“四个望得见”推动“四大行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如今的坝芒乡正朝着“门前大产业,院落微花园,法治放心头,新风韵其中”的和美乡村新形态升级转变,共同期盼“望见”产业兴、庭院美、乡风好、农民乐的美好画卷。

  (张玲)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