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主之声响彻六盘水之民族团结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故事”

  “六盘水山川郁苍苍,险峻巍峨耸高冈。岩溶地貌景观妙,石林溶洞争芬芳。”地处黔西乌蒙山区、滇黔两省接合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素有“中国凉都”之称,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城市。全市有50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近年来,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六盘水市委要求,通过深入广泛开展“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引导各级人大代表聚力打造人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品牌,谱写了各族群众如数家珍的“代表故事”。

  六枝特区:从落别蜂场的“甜蜜事业”说起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系夜郎故地,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特区,也是32个民族共同建设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原本人迹罕至的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抵耳村因落别蜂场而备受外界关注。落别蜂场,正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法人张顺勇的蜂场之一。

  “全国优秀农民工、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光环下的彝族小伙张顺勇和许多大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大专毕业后也曾赴广东、上海等地逐梦未来,但那沉甸甸的桑梓深情最终让他选择返乡创业。

  “每次周边乡镇赶集,我都习惯性去看看,发现中药材市场比较活跃,而且平时在山上常见的几种植物竟然是值钱的中药材,所以决定从家乡大山丰富的野生资源入手寻找创业机会。”张顺勇回忆,“我和父亲跑遍近50公里范围内的山头,在发现大量中药材资源的同时,惊喜地发现山上岩洞里有很多岩蜂,野生蜜蜂资源、蜜源植物丰富。”

  从此,张顺勇一边开始谋划让中药材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一边学习野蜂收集、驯化及养殖等技术,在大山深处播下让各族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的产业致富“种子”。

  事非经过不知难。山高崖深,道路崎岖,灌木遍地,荆棘丛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张顺勇日复一日地背着沉重的背包一边用镰刀砍断丛生的刺蓬,一边寻找上下山的小路,常常是“脚趴手软,虚汗涔涔,手掌手指被毛刺刺进肉里,火辣辣地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顺勇养殖的岩蜂数量从刚开始的20余箱发展至如今的1100余箱,从1个蜂场发展为12个蜂场,蜂蜜年产值达200余万元。除落别周边的4个蜂场由张顺勇及家人管理外,其余蜂场均以互利共赢的方式承包给脚踏实地又有管理能力的当地农户,每年产生的效益与承包人对半分成。

  201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张顺勇成立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蜜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的山地新农业产业模式日渐成熟,带动20多户农户创业,年用工3000余人次。

  2023年8月,张顺勇自制的蜂蜜和中药材一举叫响广东省中山市举行的六枝特区2023年东西部消费协作专场活动暨农特产品推介会。

  “满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能力带动家乡更好发展,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张顺勇在2023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聚焦乡村振兴提出的建议被大会采纳。这更坚定了他“开出乡村振兴致富的‘良方’,为家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坚定决心。

  张顺勇的事迹是“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一个缩影,也是六枝特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六枝特区民族工作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出台《推进新时代六枝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党委统揽、人大监督、政府主抓、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的原则,总结出了一套“五子登科”工作法,即“整合队伍强班子、立足实际开方子、提升基础扎里子、美化环境靓面子、共同富裕赚票子。”各民族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盘州市:民族传统技艺变成过好日子的硬技能

  拥有28个少数民族、2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盘州市,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传承并蕴蓄着民族文化的“富矿”。

  如何深挖这座“富矿”,将民族特色产品不断推向市场,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红利”?六盘水市九届人大代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胜为之深思,并展开不懈探索。

  柳胜是盘州市淤泥乡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工艺是他多年如一日的自觉担当。他在传承发掘传统工艺过程中推陈出新,精心还原或匠心设计精美的刺绣工艺品,“现在我们的产品除了本地还覆盖了云南、四川等地,我的梦想就是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创业就业”。

  柳胜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在淤泥、羊场等乡镇,很多妇女都掌握熟练的织布、刺绣等针线技术,却苦于没有施展平台和市场资源。为让乡亲们可以依靠传统技艺过上好日子,2011年,柳胜成立了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让20多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除吸引乡亲们到公司就业外,柳胜还通过提供原材料和式样给乡亲、手把手教会他们加工、再回收成品的方式,带动淤泥、羊场、保基、坪地等乡镇60多户村民成为居家创收的典型。

  在此基础上,柳胜充分发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势,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先后培养剪纸、刺绣等人才1800多人,在各地播撒自主创业的“种子”。

  “贵州民族剪纸工艺大师”“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黔绣工匠”“贵州民族刺绣艺术大师”……收获诸多荣誉的柳胜表示,他将始终牢记人大代表的使命与责任,进一步传承和挖掘民族文化,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一起发家致富,推广民族文化,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在盘州市,与柳胜“代表故事”同样让各族群众津津乐道的还有坪地彝族乡小树林村文化兴村的故事。

  在坪地彝族乡人大代表联络站,记者见到了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选派到小树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晏斌,他正在整理共享书屋的农业种植类书籍。坪地乡小树林村居民以彝族为主,其他还有白族、苗族等8个民族的同胞。晏斌介绍说,作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小树林村先后邀请盘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市彝族文化协会、市文艺文化志愿服务队、市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等开展读书暨文艺活动,并在村里创建了共享书屋,进一步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让农家书屋成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的“充电站”、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的“助推器”。

  水城区:以“代表力量”赋能民族文化新业态

  “将野玉海度假区、百车河景区、米箩水上乐园等旅游目的地打造成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文明礼仪、传统技艺融入景区旅游经营管理,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近年来,汇聚了汉、彝、苗、布依等26个民族的六盘水市水城区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新业态,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连年增长,各族群众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生活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

  作为水城区民族文旅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之一,六盘水市人大代表、水城区人大代表、贵州彝海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石勇坚持以彝族特色文化赋能发展乡村民宿、餐饮、展览等业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群众共同致富。

  2020年,石勇决定转型发展民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民俗餐饮、民俗展览等业态。但这次转型刚起步就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袭等叠加因素影响。直面困境,石勇在水城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求变,不断探索转型线上业务,实现开源节流,最终扛过经营的“寒冬”。

  在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中,石勇积极传承弘扬彝族文化,重点打造特色民族餐饮,研制的彝族特色菜八卦鸡、彝家全羊汤锅在2021年入选“黔系列”品牌产品(黔菜),他的民宿也成为众多外地游客了解彝家文化、探究野玉海底蕴的“打卡地”。石勇将他的民宿打造成当地群众的务工中转站、农产品销售中转站,为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的实体平台支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关键。”在2023年的市人代会期间,石勇建议,“在高铁站、飞机场、市区等各地开通旅游直通车,提高旅游景区交通导入率,增加景点客流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对景区基础设施及房屋立面进行提升改造和修缮维护的同时,重点打造特色民宿,完善景区周边接待体系,满足游客夏季避暑需求,增加周边群众收入。”

  水城区人大常委会立足区域实际,创新建立“周接待、月学习、季监督、年述职”活动机制,有序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室)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和国家民委、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六盘水市创成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市(特区、区)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凉都大地……”六盘水市民宗委主任廖翔向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翔实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好日子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我们想用歌声来表达感激之情……”六盘水市水城区坪寨乡箐马村下营组的54户、216名彝族同胞集体编写系列山歌《同唱山歌给党听》,唱出各族群众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心声。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