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2日电(张雪建)走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新伦村的乡间小路上,“吱呀吱呀”的机器响声不时传来,这是当地村民在使用传统桑蚕丝织工具编织丝绸产品。早在1857年,该地就有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至今仍有不少村民依靠这项技术补贴家用,但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难以为产品打开更广销路和市场,这也成为了小吉场镇在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在七星关区把蚕桑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培育,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小吉场镇因地制宜,充分借助当地环境气候适宜、具备生产优质茧的这一自然条件优势,积极探索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强技术、拓产品等方式,规模化、规范化推动蚕桑产业向纵深发展,助农增收致富。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地种养殖模式,即为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小吉场镇兴吉蚕桑种养殖基地,漫山遍野桑树翠绿。蚕室里,工人们正麻利地给蚕宝宝喂食桑叶,一个个蚕架上,成千上万条蚕宝宝长势喜人。

  “今年我们第1次养了100个标准张,养出来的蚕茧有8000多斤。经过第2次夏蚕的试养,基本上达到了一张蚕种200斤的产量。”基地技术管理人员杨家举介绍说,基地里100斤的蚕茧能产15斤丝棉,种养殖技术得到提升后,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产业兴,百业兴。为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升级,去年,小吉场镇引进贵州金海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丝原料基地,提升全镇蚕桑产业发展水平。基地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让种出的桑树天然无公害,养出来的蚕绿色优质,蚕丝及其制品品质可靠,备受市场青睐。“我们制作的蚕丝被现在销往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杨家举说,今年鲜茧卖30元一斤,蚕丝被卖460元一斤,市场价格均比去年有所上升。

  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富民。基地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同时,还通过摘桑叶、养蚕等方式,吸纳周边农户来此务工,帮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在家里种庄稼一年的纯收入只有三四千块钱,来这里养蚕,基本上每年要养半年的时间,按一天120块来算,一个月能拿3600块的工资,还有摘桑叶,如果手脚麻利,一天可以有近200块的收入。”在基地养蚕的梨子村村民李昌英笑着说。

  据介绍,基地里每天有40人务工,每月工资在3000到4000元之间,加上其它劳动付出,养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而本季已向务工群众发放工资40万余元。目前,该基地已辐射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前来种桑养蚕,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蚕桑产业也逐步为小吉场镇织就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丝路”、致富路。(完)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