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织金县坚持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建带动、推进党群联动、开展党员互动、带领群众行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坚持党建带动。织金县坚持强基固本、牢固树立导向,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面筑牢基层一线战斗堡垒,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突出支部建设标准化。扎实推进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为重点,紧紧围绕“组织设置再优化、队伍建设再强化、制度运行再深化、任务落实再细化、保障配套再实化”的目标任务,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推动党支部补短板、强弱项、达标准。全县1409个基层党组织完成达标创建,全面筑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攻坚堡垒。二是突出组织覆盖全域化。在建制村优化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党组织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全面建立党组织和党小组,在片区、楼宇和流动党员集中点建立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加快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全县在自然村寨、合作社、产业链建党支部668个、党小组1250个,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分别达88.03%、100%。三是突出整顿提升常效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实现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2021年以来,排查出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50个,落实“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集中完成整顿。

  推进党群联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社区)“两委”班子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带头人,也是乡村能否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织金县坚持将打造堪当重任的村干部作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干部,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引来源头活水,高标准选好村干部。建立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七类人员”数据库,按程序及时将意愿强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台账管理,全覆盖落实“政治联审”。推行村级后备力量选用“双重研判”机制,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围绕后备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实绩和党员、群众的满意度等内容,运用听、查、看、访等方法,精准检验后备力量党性指数、能力指数、品行指数,综合进行画像,提出任职意见。2021年以来,1132名村级后备力量按程序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委员会班子成员。二是突出素质提升,高质量育好村干部。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村干部“必修课”,采取教育培训和常态化管理的方式,利用“三会一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开展理论学习培训,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升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同时,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创新学习培养机制,定期开办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采取领导授课、专家授课、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村干部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矛盾化解等能力,着力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20000余人次。三是规范制定建设,严要求管好村干部。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村干部管理“十条”措施,明确要求抓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实施差别化考核,推行村级工作季度排名和末位约谈制度,建立村干部实绩与待遇挂钩机制。完善村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村干部履职情况动态分析研判,动态调整不胜任工作村干部,实现全县584名村支书学历高中及以上占比92.64%,其中大专以上占比48.8%;年龄35周岁及以下占比45.55%。

  带领群众行动。织金县坚持以党组织引领为中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一是强化“三量”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社,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盘活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不断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三个一律”做大增量,推行惠民政策一律向合作社倾斜、资金一律向合作社集中、项目一律由合作社实施,促进村集体合作社健康持续地发展;探索“三个模式”提升质量,探索“联社+分社”运作模式、“强村+弱村”发展模式、探索“企业+村社”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村集体合作社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领办质量。成立乡镇联合社33个、村集体合作社1156个,创建市级示范社2个,县级示范社16个,乡级示范社33个,合作社覆盖30余万户105万余人。2021年以来,累计申报贵州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2500万元,向党组织领办的集体合作社倾斜实施涉农项目380余个,涉及资金9000余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23亿元,有效促进群众增收。二是融合“五治”增强群众自我管理意识。探索“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增强群众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开启乡村治理新篇章。强化乡村“政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采取“文艺下乡”“院坝会”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实现村民“自治”,推行“党建+积分”和“党小组+网格+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深化乡村“德治”,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载体,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忆苦思甜”等专题活动,发挥基层德治“软治理”作用;推进乡村“法治”,把法治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将基层党建、社会管理、乡村整治、乡村振兴、征地拆迁、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大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精准化管理,切实引导村民依法自治。发展乡村“智治”,积极推进“互联网+”工作方式,依托县民生在线网站、“雪亮工程”、织金发布、网络监督平台等资源,构建智慧治理平台,发挥多元联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三是培育“三才”提升乡村振兴智力支持。拓宽聚才渠道,着力打造“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的人才服务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智力支持。2021年以来,对583名农村地区致富带头人开展10天集中培训,以“贵州省竹荪产业人才基地”和“贵州省皂角种植管护及品种改良人才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全县“三带”人才培育工程为抓手,培育“种养能人”“自强先锋”“家庭管家”等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乡土人才中级职称评定1584人。同时,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平台,鼓励县内农业、林业等14名专家与省、市31名专家结对服务333个原贫困村,全年开展技术培训9705人次,推广新技术137个,培养基层技术骨干55人。(杨胜豪)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