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15日电(石小杰 高大涛)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积极促转型、提质效,驶进了后发赶超的快速车道。预计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0亿元,年均增长7.5%。

  记者从14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获悉上述信息。

  毕节,位于乌蒙山腹地,壁立千仞,山石遍地。 “八山一水一分田”,让长期以农耕生产为生活“靠山”的模式,举步维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贵州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毕节,拉开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幕。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社区“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青山绿水间,一栋栋现代化的标准鸡舍掩映林间,鸡叫声此起彼伏。桃树下,一只只带有“NFC脚环”的“乌蒙玄凤”毛色鲜艳、体态匀称,正悠闲地觅食。

  “用NFC系统扫一下鸡的脚环,可以看到鸡的日龄,也就是它开始的养殖时间、活动轨迹、睡眠状态及饮食等情况。”双堰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邓华告诉记者,这些“乌蒙玄凤”销路一路走红,已经“飞”出大山,走向“沪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餐桌。

  近年来,七星关区朱昌镇借助东西部协助及致公党中央帮扶机遇,打造了占地200亩的智慧养殖基地,发展“乌蒙玄凤”乌鸡养殖,用科技赋能生态养殖,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特色产业发展中,将优质乌鸡送上更多人的餐桌。

  资料图。石小杰 摄

  “柏油路通到寨中央,家家户户小洋房。环境优美村庄靓,苦海雀变成金凤凰。”这是今天村民口中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贫困到“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的海雀村。

  正是这个穷得出了名的海雀,开启了毕节试验区的建设。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近年来,海雀村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探寻适合本地的产业。民族服饰加工、特色农作物种植等产业方兴未艾,500亩苹果基地、10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20万羽蛋鸡养殖场逐渐成型。

  2016年,海雀村实现整村脱贫,实现了从“苦海雀”到“金凤凰”的惊人嬗变。如今,走进海雀村,家家小洋楼、前庭后院、青山抱绿水绕、户户通水泥路……

  30多年的时间,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变成户户小康,海雀之变已经成为毕节告别千年贫困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石小杰 摄

  脱贫攻坚期间,毕节紧紧围绕“八要素”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发展12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坝区农业,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2016年以来,成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3个、涉及基地面积3.7万亩,建成南方最大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贵州省最大高山冷凉蔬菜基地。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30家、建成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29个、培育家庭农场2609个,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71个,207个坝区全部建成达标以上坝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900多万毕节儿女交出了脱贫攻坚精彩答卷:2016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0.16万人;1981个贫困村全部按照国定标准出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圆梦小康的毕节人正奋力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上,毕节不断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激活经济社会发展“一池春水”。

  如今,毕节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正实现从“试验区”到“示范区”的转身。

  资料图。石小杰 摄

  启航新征程,扬鞭再奋蹄。未来五年,毕节市将全力以赴推动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毕节市将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400亿元。毕节市全力以赴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力争2026年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刺梨、皂角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分别达100万亩。未来五年,毕节市将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新突破,力争城镇化率达58%左右,力争到2026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30平方公里、人口达130万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