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23日电 (周燕玲)西交利物浦大学“面向未来·再定义大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论坛22日在贵阳举行。来自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及贵州省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百余人,共同探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育应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兴趣导向的终身学习,从而应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带来的挑战。

  “过去似乎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的特点是有了学历,不见得有未来,因为有学历、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甚至那些机器人、人工智能比80%以上的人都更有知识、更有技能,还更听话。在这个时候,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

  位于江苏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2006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办,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我们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导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未来各种各样资源那么丰富的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让自己被这些资源消耗掉,而是自己利用这些资源去创造价值、做不一样的事。”席酉民说。

  席酉民指出,数智时代面临着信息知识的泛滥、“知道主义”和肤浅脑袋的盛行,“知道分子”和大量专业工作将被AI和机器人取代,教育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教知识,教育的价值将迅速衰减。面对数智时代,素养教育日益重要,想象力、创造性、融合能力日益凸显,人机融合将成为常态,教育的目的将从消除“无知”转变为使人类具备应对UACC(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多变性)的能力。

  在“面向未来·再定义大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论坛,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2022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郑强教授,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国际问题专家高志凯博士,贵阳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强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从多元化视角探讨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等全社会关切的议题。

  “听从人民和大地的使命召唤,绝不臣服于权势和金钱,这是新时代我们对真正爱国的、有担当的青年的论断。胸怀世界的眼光,可以撑起中国大厦的青年,这才是我们高水平大学的远大目标。”郑强说,小学知事、中学明理、大学求道,大学更多要求道,重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高志凯看来,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革,而当今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应变,变化时代的立世之本必须要灵活应变。他说,中国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中国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唯变为新、为新必变。

  曾强围绕“聚焦核心素养,奠基人才培养”发表演讲。作为一位基础教育专家,他谈道,“孩子们不要在意一分两分的得失,更不要在意几十名上百名的名次变化,更多地应该聚焦什么?聚焦问题。无论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人生的角度,你不断会遇到问题,你应该聚焦自己的问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去解决问题。只有今天培养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今后才可能解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倡导终身学习,支持贵州国际化人才培养。2009年至2022年西交利物浦大学累计招收贵州籍本科生1300余人,2023年该校在贵州招生117人,其中文科27人,理科90人。

  据介绍,2023年西交利物浦大学特设本科新生入学奖学金,旨在奖励高考成绩突出、拥有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学子。其中最高档“校长特别奖学金”额度为2023年全额学费,最高四年可达35.2万元。(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