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29日电 题:残疾人彭丹的助残之路:6万公里9000人次

  5月24日下午,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城郊的一片田间小院热闹非凡:十多米的红毯在小院中央铺展开,红毯尽头五对新人排着队,由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搀扶着,摇摇晃晃地向舞台走来。

  这处由几间简易活动板房搭建起来的院子,是残疾人护理服务机构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的活动场地。

  这里正在举办一场残疾人集体婚礼,新郎新娘是四对残疾人和一对残疾人工作者。他们中有的是重度肢体残疾无法直立行走,有的是肢体和听力多重残疾。他们是在服务中心的服务过程中相识、相知、相爱的。今天,他们的“娘家”专门为他们操办了这场婚礼。

图为婚礼新人给来宾发喜糖。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婚礼新人给来宾发喜糖。采访对象供图

  舞台上,主持人逐一介绍每一对新人。舞台下,一位中年女性躲在一个角落里掩面哭泣。她,就是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彭丹。

  “想起这些年的一点一点,他们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我真的很欣慰。”四年来,身为残疾人的彭丹和这些残疾朋友朝夕相处,亲眼见证了他们从自卑、封闭到逐步接纳自己、关爱别人,并且能够靠自己的能力挣钱,今天又步入婚姻殿堂。她深知这份幸福有多么不容易。她说:我自己实现了从自助到助人的蜕变,现在他们也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

图为彭丹在婚礼现场掩面哭泣。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彭丹在婚礼现场掩面哭泣。采访对象供图

  启程:“我从服务对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从服务对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谈到开办护理中心的初衷,彭丹说。

  彭丹5岁时因小儿麻痹落下了终身残疾,之后她又几次因病瘫痪在床,瘫痪期间她常常看不见生活的希望。后来,病情得到好转,在亲人以及其他残疾朋友的鼓励下,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一些残疾朋友一起创办合作社。在创业过程中,她走进了很多农村家庭,其中有很多是生活窘迫的残疾家庭。

  彭丹说:“我去到有一家的时候,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一直在角落里也不说话,但是很懂事,会给我们倒水。他的父母都是残疾的,平时他还要照顾父母。我一下就想到了我儿子和我,我瘫痪在床的那几年,我儿子也只有十来岁,经常放学回来还要照顾我。”

  彼时,正值清镇市残联按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培育打造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定期上门给失能或半失能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2019年11月,彭丹注册成立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吸纳了心理咨询师、康复师,此外还招收了一些残疾程度不同的员工。护理服务中心除了居家托养服务外,还在残联指导下承接辅助性就业项目、康复支持性服务、假肢适配服务等,实现“轻残帮重残”的帮扶模式。

图为彭丹带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瘫痪在床的残疾人做服务。蓝星 摄

  图为彭丹带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瘫痪在床的残疾人做服务。蓝星 摄

  接力:“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加入了服务残疾人的行列”

  当初,彭丹带着身穿红马甲的护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家住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的陈家发家中时,感到非常疑惑。从彭丹口中得知,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是一个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清镇残联指导下专门给重度残疾人上门做居家托养服务。陈家发将信将疑地让这群人领进了家门。

  一进门,工作人员有的人打扫卫生,有的人给他按摩、拔罐、理发。接受了一段时间服务后,陈家发已经由之前的将信将疑转变成跃跃欲试,也想加入服务行列。他问彭丹:“你们这个工作我也能做不?”“那你来试试嘛。”彭丹答道。

  从此,陈家发也穿上了红马甲,走进了残疾人家中开始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彭丹常常夸奖陈家发勤快,他也慢慢建立了自信。得知服务中心要举办残疾人集体婚礼,陈家发马上报名参加。今天,他和自己的新娘陈小云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之一。

图为陈家发在婚礼现场和其他几对新人排队等候进入红毯。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陈家发在婚礼现场和其他几对新人排队等候进入红毯。采访对象供图

  “直播间的家人们你们好,这是清镇市残疾人集体婚礼。”婚礼现场,坐在轮椅上的周安春正用手机直播。周安春是服务中心的资料员,这是他瘫痪二十年后的第一份工作。在这次残疾人集体婚礼即将开始的时候,周安春转着轮椅在婚礼场地到处寻找最佳的直播机位,他刚学会抖音直播,便自告奋勇要用自己的抖音账号全程直播婚礼。一些行动不便来不了婚礼现场的残疾朋友通过他的直播间也见证了几对残疾新人的爱情。

  三年前,周安春成为了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在接受了一年的服务后,他在朋友圈写道:“生病二十年来,第一次有人来给我免费服务,第一次有人与我谈心,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做全身按摩理疗……活着是多么美好!”

  他说,之所以会发这样的朋友圈,是因为瘫痪二十年来他常常接受不了自己残疾的事实,他觉得瘫痪的自己是“无能的”是“拖累的”,他想尽了很多方式封闭自己逃避现实。如今,封闭了二十年的心门再次打开。

图为周安春感叹生活变化的微信朋友圈截图。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周安春感叹生活变化的微信朋友圈截图。采访对象供图

  “周安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去他家服务的时候看到他房间里有很多书还有他写的毛笔字、钢笔字,都写得很好。他瘫痪那么久,足不出户只有靠看书练字打发时间,当时我们中心正好缺资料员,我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人选。”彭丹解释道。周安春也说:“我那时会经常来中心玩,本来只是想多结交一些朋友,多一些说话的人,后面给我说让我试试做中心的资料员帮残疾人整理档案,我虽然答应了下来,但还怕自己做不好。”

  这个工作一干就干了近三年,三年间周安春除了做资料员,还参与服务中心辅助性就业项目,通过折手工艺品挣钱。碰上了技艺比较难的手工艺品,周安春会先自己学会再下乡到其他残疾人家里教他们。如今,周安春还运营了一个叫做“清镇轮椅哥”的抖音账号尝试拍摄和剪辑视频,带动其他残疾朋友通过网络挣钱。熟悉的残疾朋友现在调侃他是“全能的轮椅哥”,从“无能”到“全能”,从“拖累”到“自立”,三年来,周安春也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

图为周安春下乡教授残疾人珠绣技巧。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周安春下乡教授残疾人珠绣技巧。采访对象供图

  在路上:“我们要赶往下一个服务对象家”

  彭丹迈着跛脚缓慢走上婚礼舞台,作为新人的娘家人或是作婆家人,给新人们送上祝福。

  “彭丹妈妈!”当彭丹走到残疾新娘刘茂面前时,刘茂脱口而出地。好不容易在台下平复好激动心情的彭丹,再次泪如泉涌。在场的观众也被这一画面感染,台上台下一片唏嘘声。彭丹一边抱住刘茂,一边嘱托她的新郎邓钱贵:“她年纪小,你年纪比她大,你要好好照顾她哈。”

图为彭丹在婚礼现场抱着残疾新娘刘茂哭泣。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彭丹在婚礼现场抱着残疾新娘刘茂哭泣。采访对象供图

  彭丹说:“我都还记得第一次去他们这几家做服务,他们斜着眼睛看我们,一脸不信任的样子,像是我们要来拿他家什么东西一样。”“我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我还怕你们拿吗?”一旁的陈家发听到后赶紧打断,笑着说道。彭丹继续说:“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他们长期不和外界接触,连语言功能都退化了,你看现在他们会开玩笑,还组建自己的家庭了。看到他们现在这样有自信、会交友、有爱心、肯帮人,我很有成就感。”

图为彭丹的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合影。采访对象供图

  图为彭丹的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合影。采访对象供图

  四年间,彭丹带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驱车6万公里的里程开展入户服务,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半的距离,为困难残疾群体做了4800人次的居家托养服务和4200人次的康复支持性服务。服务对象都是家住边远乡村的困难残疾人,最远的单边路程70多公里,近一点的都是20多公里。山区道路险要难行,有一次她的车一只车轮掉到了悬崖外被卡住。

  为了更好地进入残疾人家庭入户服务,彭丹每到一个地方就观察线路情况,手绘出了涵盖每一个服务对象家庭住址的线路图。如今她早已不需要手绘线路图的帮助,每一个服务对象的姓名、家庭住址、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她早已烂熟于心。不断有服务对象在她的带领下从受助者,转变成助人者,进入残疾人服务工作行列。

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彭丹

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彭丹

  “三哥(陈家发),记得理一下工具箱里的东西齐没有哈。周安春看一下我们明天要给哪些人做服务,把名单给我哈。办完婚礼我们又要去做服务了哦。”彭丹叮嘱陈家发和周安春。

  服务中心办公室里挂着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赠清镇市康家怡护理服务中心“小陀螺”。“小陀螺”是残疾朋友们给彭丹起的外号,因为她像陀螺一样总在不停地工作,从带领残疾朋友办合作社到成立残疾人服务机构,从亲历亲为给每一个服务对象做服务到四处奔走给残疾朋友找就业岗位,从给残疾朋友联系爱心捐赠到给残疾朋友办集体婚礼,从6万公里里程到更远,彭丹一直在路上……(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