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八水”映新绿

  ——贵州持续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

  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贵州以“四山八水”勾勒黔山秀水的生态轮廓。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苗岭四大山脉,如同四条巨龙撑起了贵州的地理空间骨架。

  遵循这些大山大河分布的自然规律,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项重点任务,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全面部署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贵州已全面实施完成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今年还将力争实施完成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清水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5500亩。明年,我省还将实施完成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擎修复之笔,还“四山八水”新颜,一篇篇一体化生态修复的精彩答卷不断被书写在黔贵大地的绿水青山间。

  “山水工程”,擦亮生态底色

  贵州东部“武陵之巅”梵净山脚下,生长着植被种类丰富的常绿阔叶林,这里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赖以生存的家园。

  今年以来,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围绕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了环梵净山核心区北部7个生态廊道建设,在46公里长的区域内,呈带状地种植供黔金丝猴栖息和捕食的植被,进一步优化林分组成,预计将拓宽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通过种植生境树种,进行“植物诱导”,并对生态廊道一公里范围内有高压线的位置进行就地埋地处理,减少人为干扰,更好地呵护黔金丝猴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山水工程”的实施要坚持一体化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而生态廊道建设,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也是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缩影。

  截至10月底,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工程绩效指标超92%。项目全面完成后,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高至63%,土壤流失量年均可减少30万吨,废弃矿山修复率达100%,中度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15.49%,耕地质量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

  早在2018年,贵州以毕节试验区为核心,启动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部署矿山、水环境、山林、湖泊、草地等五大类工程共79个子项目。该项目在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涉及的毕节市、遵义市和六盘水市的11个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和保障功能明显提升,好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底,“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贵州开展的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名列其中。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山更绿了,河更清了,一个个“山水工程”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找到适合的生态保护修复路径,不断擦亮贵州山水的生态底色。

  矿山修复,让荒山重披绿装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大风洞乡碗寨村,曾经的露天开采铝土矿坑重新覆土复垦,一望无际的稻田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焕发生机活力。

  这里属于苗岭山脉地区的一处历史遗留矿山,长期的资源开采让大地满目疮痍。项目施工方在矿山修复中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在前期大量调查结果基础上,制定详细生态修复方案,包括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荒山没有土,就想方设法运来“客土”往上铺;没有树,就带动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种。生态好了,村民们开始发展水稻、经果林等特色农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碗寨村露天开采铝土矿坑的生态修复,是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带来的成果之一。

  2022年,我省成功申报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目前累计治理面积完成率已超过六成,项目将在明年全面实施完成。

  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中,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把每一分真金白银都用在了“刀刃上”。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今天的贵州,不只是苗岭地区,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花盆村废弃砂石厂重新复垦,种上了蔬菜;黔南州瓮安县高水乡高炉坡砂石厂,裸露的灰色矿坑重现绿色;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砂石厂废弃矿山,经过治理消除地灾隐患,草地复绿、旱地复垦……越来越多的历史遗留矿山,通过生态修复重焕生机。

  目前,贵州正在大力推进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等重点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将彻底成为“历史”。

  全方位发力,构建修复新格局

  生态修复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统筹一体化保护修复中出实招,贵州不断探索创新、全方位发力。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针对修复项目施工中,涉及数量大、面积大、分布散等普遍问题,贵州借助“互联网+遥感”技术,研发建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平台,实现全省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地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的系统监管。

  “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拍摄的矿山实景三维模型。”清镇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现场,清镇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王忠权现场通过计算机,登录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平台,即可监测到项目高清的遥感影像地图,还可通过3D建模实景,快速获取各项地理和高程数据,帮助实现及时高效、直观清晰的长效监管。

  “一张图”规划引领。2022年,省自然资源厅从西向东、从北往南,打破行政界限限制,统筹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印发了《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布局了“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了“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这是我省首个生态修复综合性规划,对“修复什么、在哪里修复、如何修复”提供了科学导引。

  今年2月,贵州出台21条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贵州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在道真自治县三桥镇,当地在做好芙蓉江支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一家来自重庆的漂流旅游开发企业参与生态修复建设。

  在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坝黄村,通过土地整治,曾经零散的土地实现连片化,耕地质量有效提升,吸引农业大户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向社会资本抛出橄榄枝,激活资本活力,逐渐成为贵州统筹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创新举措。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贵州正挥舞绿色之笔,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金秋时)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