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贵阳6月26日电 题:贵州山区村庄“改头换面” 村民“有钱有闲”

  作者 周燕玲

  周末,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街道杉坪村,满目苍翠。

  “我们这里虽然是个小村庄,但每年有3万多游客来这里旅游避暑。”杉坪村党支部书记黄光明用手指着前方说,那里以前是连草都长不好的荒山坡,如今成片的花海让游客流连忘返。

  临近娄山关的杉坪村,因山高坡陡、土壤贫瘠,曾是中国二类贫困村。2014年杉坪村全村仅有一条泥土公路,虽然有川黔铁路贯穿全村,村民都从铁路上翻越出行,很不安全,交通制约了村民出行和村里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黄光明带领村民把环线公路修好后,利用凉爽的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引进映山红、四季樱花、薰衣草等打造了上千亩“四季杉坪花海”,尽显田园自然之美。

  360度景观塔、荷兰大风车、风情的小木屋……2017年杉坪景区晋身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杉坪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村景”,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振兴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为此,杉坪村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引进了产自日本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生产污水实现循环使用,村里还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专职保洁员每日清扫路面。

  在黄光明看来,“改头换面”的杉坪村不仅让山区变景区,也让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旅游淡季时村民会组团外出旅游,欣赏风景的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

  在中国山区省份贵州,像这样“改头换面”的村庄还有很多。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牙溪村,青山绿水环绕下的古居古巷交织如网,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民宿里惬意品茶。

  曾经的牙溪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产业支撑,不少老木房逐渐空置。这个特色侗族传统村落空守着生态“宝藏”,却一度找不到发展出路。

  2018年,牙溪村借助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打造牙溪生态农场,村里90幢老木屋被改造成“苏式”风格的精品民宿,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打卡”,在田园风光中感受浓浓的乡愁。

  民房变民宿后,牙溪村村民从原来围着土地生活的村民,变成了旅游产业的参与者。

  “每年除房租收入外,每个月还有3000元人民币的工资收入。”在牙溪村民宿上班的村民张丽琴说,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就业。

  走在牙溪村青石板路上,村道旁的古树苍翠挺拔,它见证着牙溪村的变化。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许多山村将像牙溪村一样,不仅“展新颜”,还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