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3日电 (张培军)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新田煤矿建成投产、贵州省煤矿首台机器人在贵州豫能安顺煤矿开展井下巡检、贵州豫能启动了贵州省煤矿首个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贵州豫能煤矿智能化建设仅用3年多时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高山煤矿智能化综掘工作面作业图像在调度控制中心清晰可见。张培军 摄

  “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我们公司起步较晚,于2017年11月才着手此项工作。”据贵州豫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清鹏介绍,虽然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初期遇到了诸如缺资金、缺人员、业务水平低等困难,但横下一条心,坚持“无人则安,少人则安”和“建设高效智能矿山,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工作理念,攻坚克难,在工作中边干边学,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逐步使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从技术路线下手到实施煤矿辅助系统改造, 2018年10月18日,高山煤矿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及8个子系统建成,并通过了贵州省矿井智能机械化改造项目验收。成为贵州豫能首个智能机械化改造项目通过省级验收的矿井。这也标志着贵州豫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项目建设拉开了序幕。

  井下巡检机器人在安顺煤矿上岗。耀小鹏 摄

  “以前,在井下干活;如今,不用下井就能采煤。”2019年4月16日,新田煤矿大学生职工张明明作为技术员兼操作员,用鼠标轻轻点击了“启动皮带”按钮,开启了矿井190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生产模式。

  这是贵州豫能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成投产。新田煤矿1901综采工作面4月16日正式回采,7月份创出月产10.17万吨,打破了贵州豫能进入贵州以来原煤月产量的新纪录。

  “这个项目建成来之不易。”张清鹏说,首先,没有经验而言,还面临技术人才缺乏。为了解决人才问题,矿上从新入职的大学生中抽调学习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人员组成智能化专项小组,将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进行高压“充电”。

  “温度22.1度、烟雾0、方向向上……监测数据一切正常。”2020年6月2日,贵州省首台井下巡检机器人在贵州豫能安顺煤矿使用。据了解,该机器人能够搭载着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音频传感器、360度视频仪等多种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存储、传输现场的图像、声音、温度、烟雾、甲烷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判断设备故障及故障位置,实现对皮带执行24小时自动巡检,巡检里程达1100米。

  救援机器人在演练。胡明军 摄

  “原来一个班需要上十三四个人,现在只需上五六个人,原来操作要左顾右看四面八方,现在只需集中到眼前的一个画面就行了,遇到危险因素自动停机,感觉上班比过去轻松不少,也不用怕工作时会吸到粉尘了。真是大数据发展太快了!” 2021年4月24日,高山煤矿掘进二队综掘机司机曾友伦感慨地说。

  从“操作手”变成“指挥官”,智能化掘进让曾友伦和工友们穿上了干净的工作服体面工作。

  据了解,1905智能化掘进工作面自今年初试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田煤矿190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余昂 摄

  “过去工人作业必须进到防突风门里面,现在坐在地面,在风门之外400-500米都可以操作。1905回风智能化掘进工作面运行后,由原来每天进尺7.2米到目前每天进尺9.6米。”张清鹏介绍,现代智能设备替代了繁琐和劳累的人工操作,实现了设备的升级更新换代,把员工从苦脏累险的环境里彻底解放出来,极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据徐锟介绍,1905回风智能掘进工作面运行后,掘二队由原来的每班15人减少到目前的每班5人,三班共计减员30名。按人均工资每年节约人工费用约252万元以上;生产辅助8个子系统现场值守人员共实现减员48人,按照人均年用工成本4.8万元计算,每年可节约企业工资成本230.4万元。

  “按照贵州豫能智能化煤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到2023年底,将建成1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2个省级智能化示范矿井,为贵州省智能化煤矿建设树立标杆和起到示范作用,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张清鹏表示。(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