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30日电 题:遵义凤冈:林下养牛奔向“牛日子”

  作者 陈昌霖

  “林下养牛真的很实惠,早上把牛赶进山去,天黑前,放饱后的牛儿成群结队的回家了,不需要更多的人工管理,还减少了养殖成本。”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养殖户廖国江说。

  走进桥塘村产业公路沿线,散落在道路两旁残次林里时隐时现的牛群,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桥塘村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廖登红介绍,去年他家养了60多头牛,出栏20头,收入20多万元。养殖肉牛长肉慢,不划算,今年大多改为养殖能繁母牛了,不仅达到自繁自养,解决牛源问题,且养殖效益要高些。

  谈到林下养牛增收过上“牛日子”,廖登红算了一笔账:“圈养一头牛,一天的饲养成本是18元,放养一头牛,一天的成本只需要9元钱,减少了一半的投入。放养牛的肉质细嫩,价格高、市场效益看好。”

  近年来,新建镇依托凤冈县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立足镇域实际,在严守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背景下,大胆探索,创新利用桥塘村桥塘村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集农、林、牧于一体的“林下养牛,以牛养林”复合型林下经济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肉牛养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桥塘村村委会主任何勇介绍,2020年,村里成立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村民积极与村支两委互动配合,以“支部+合作社+养牛户”组织方式、“能繁母牛”辐射带动了村里125户散户养殖肉牛。

  目前全村有12户养牛大户,养殖肉牛1000余头,一头肉牛至少获利15000元。桥塘村依托自然生态优势,采取林下放养加圈养的模式抱团发展肉牛养殖,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促进了肉牛养殖规模化,也让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以前我在外地打工,家乡发展养牛我就回来了。我们这里有8000多亩的林场,按照3亩林地养一头牛,养殖规模可以达到2000头以上。‘人无横财不富,牛无夜草不肥’,合作社种植了500多亩牧草,晚上在圈舍里添加点草料补充营养就可以了。”廖国江说。

  在肉牛交易市场“摸爬滚打”10余年的桥塘村村民王美贵,依然决定回乡创业。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主动牵头统一采购兽药、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买卖、统一草种,壮大样牛产业,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通过发展林下养牛,6户脱贫户依靠林下养牛实现增收致富,过上了“牛日子”。

  新建镇镇长陈启波表示,在稳步推进肉牛产业的过程中,坚持品种改良,抓产业升级利长远,坚持走“母牛本土化、商品牛杂交化”路线,积极鼓励农户饲养本地黄牛,引导民众通过“六方合作”模式扩大能繁母牛养殖规模,打造能繁母牛养殖小区。大力支持肉牛人工授精,扩大全镇能繁母牛养殖,逐步实现由以养殖肉牛为主向以养殖能繁母牛为主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桥塘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2人,注册肉牛养殖场7家,肉牛存栏1000余头,其中能繁母牛350多头,合作社年纯收入110余万元。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周边28名民众开始养殖肉牛,新增肉牛存栏100余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