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18日电(朱莎 计秘密)“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到这个中心跳舞、下象棋、吃饭,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 记者见到66岁老人崔贵英时,她正在和一群老年人在刚刚成立的罗甸县玉都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门口跳舞,谈起在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她喜笑颜开。

  近年来,贵州省罗甸县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的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罗甸县玉都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于2023年10月,配备有老年人餐厅、棋牌室、阅读室等多个区域,功能配置完备。自日间照料中心营业以来,社区采取“群众点单、中心接单”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内收集群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辅导、送餐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对照居民需求清单,并梳理社区资源清单,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多元化、精细化开展家政+养老服务,贴心更舒心,让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更舒适。

  “玉都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但解决了老年人的日间照顾、生活保障等问题,还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罗甸县玉都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班积圈介绍道,玉都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根据养老服务要求,合理划分各项功能室,为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提供硬件设施,日均服务社区老人80人次;老年食堂根据老人膳食制定健康菜谱,为辖区老人身体保驾护航;同时中心免费为居家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特困、优抚、经济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贴心的服务获得了众多老年人的肯定。

  养老服务连着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日间照料服务在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罗甸县搬迁安置社区立足群众需求,统筹协调资金和场地,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社区照护、休闲娱乐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罗甸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个,实现搬迁社区全覆盖,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通过‘公建民营’的模式,引进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家政、养老服务公司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途径。”罗甸县民政局副局长李治付说道,2023年来,罗甸县共投入资金30万元,为特殊老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急、助行、助浴、代购等各类上门服务,服务老人3000余人次,提升老年日照中心养老服务质量。

  目前,罗甸县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福彩公益金等项目资金建成投运农村敬老院4个、养老康复服务中心1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个、村(社区)养老服务站55个。

  “罗甸的冬天很暖和,是名副其实的‘贵州小三亚’,冬天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养生养老,我们打算在这儿长住,今年就在罗甸过年了!”来自六盘水的82岁老人郭树昌说,他和老伴之前每年冬天都会到三亚常住,今年发现了罗甸这个“宝藏”过冬地,于是和老伴决定在罗甸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长期住下。

  罗甸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时长约1520个小时,年均气温19.6℃,冬季平均气温11.6℃,获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是名副其实的阳光之城、康养胜地。得益于气候优势,罗甸县建立养老康复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阳云泽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占地56亩,总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共253间407张床位,内设中医康复理疗、棋牌、书画等功能室,有两室一厅、一室一厅、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等多种户型,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冬季养生养老的理想胜地。在这里,不仅有长住的老人,还有随处可见的短期游客。

  “自从11月中旬我们试运营以来,已经有来自贵阳、安顺、都匀、遵义、六盘水等地的老人陆续入住,目前已有2000余人次入住。”罗甸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负责人杨仁彬告诉记者,随着入住人数的不断增加,该中心将不断完善养殖园、助种园、垂钓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康养服务水平,预计全部投入运营后,将解决院内就业50余人,带动院外就业60余人,每年预计从县外引流1万人次以上。

  罗甸县围绕“阳光罗甸 康养湖城”城市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暖冬气候、龙滩电站形成的大水面资源优势和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品牌优势,全力将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打造成立足贵阳、面向全国的中高端大健康旅居养生养老基地,带动全县旅游、垂钓、休闲观光、农业体验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机构建设,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强化探索创新,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强化机制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强化康养融合,打造旅居康养品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罗甸县民政局局长黄正友说道。接下来,罗甸县将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全力推动多层次、个性化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质规范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