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2日电 题:水城区委书记陈石:体旅融合构建山地康养生命圈

  记者 张伟

  以“清凉六盘水 火热十一运”为主题的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于8日至18日在六盘水市举办。如何借助本届省运会契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蓄力赋能?记者对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城区委书记陈石进行了专访。

  记者:随着省运会在六盘水顺利举办,广大游客蜂拥进入中国凉都避暑,六盘水已经成为贵州山地清凉避暑走廊核心地段,您如何看待清凉避暑走廊的形成?

  陈石:省运会作为全省五年一次的体育盛会,正在吸引着更多的目光投向举办地六盘水。加上贵州是全国最好的避暑区域,尤其是中国凉都这样的核心中的核心,叠加效应必然会转化为品牌效应。凉爽运动+休闲避暑,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下水城,在贵州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和武陵山几大山脉形成的避暑走廊中,水城所在的六盘水资源禀赋最为明显,除了具备其他资源优势外,还有最为独特的气候资源,冬春极寒可滑雪,夏秋清凉好避暑。所以,水城将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造山地清凉避暑走廊中的“走廊”,瞄准“山地康养生命圈”做好未来文章。

  记者:何为走廊中的“走廊”,“山地康养生命圈”是一个什么样的圈?

  陈石:实际上,省运会的综合影响,正在给举办地带来一系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于水城来说,在加大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投入和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将放大体旅融合的产业优势,以此做大避暑产业和康养产业。

  何为走廊中的“走廊”?就是我们要快速用好各种资源要素和市场要素,抓住避暑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当下,康养小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康养资源丰富的水城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山地资源有野玉海康养小镇、以朵康养小镇、百车河康养小镇等,水体资源有北盘江沿岸小镇集群等。基础条件都已经具备。所以,在清凉气候和山地户外运动资源的推动下,这些康养小镇已经成为避暑的承载抓手。所以,我们有信心把水城建成山地清凉避暑走廊的体旅融合地标。

  “山地康养生命圈”,则是居于“康养水城”的战略定位来说的。

  在水城区域战略定位中,我们提出了“中国凉都·康养水城”的战略定位,就是想充分的用好亚高原的气候优势和立体山地优势,发展清凉经济、生态经济,把水城打造成为“养业宝地、养生胜地、养民乐地、养才高地、养心净地”。

  “山地康养生命圈”,就是一个能户外运动养生、能创业引才,能养心留人的黄金生命圈。

  记者:打造“山地康养生命圈”,水城具备哪些优势?

  陈石:我们有三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气候优势。19°的夏天,在全国的火炉城市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第二优势,是山地体育优势。水城是山地资源中优势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高海拔的野玉海可滑雪和举办各种户外体育赛事,中海拔的广大区域可以攀岩、探险、房车露营等,低海拔的北盘江沿岸可以漂流、皮划艇等。

  第三个优势,是思维认知。从文明形态看,人类在经历农耕文明和工工业文明后,正在迎来生态文明时代,山地资源也在平原和海洋资源后,形成当下最有价值的发展资源。

  中国最好的山地资源,在600到3000米的山区,这一带昼夜温差大,形成冷凉气候,养分沉积要远远好于平原地带。在立体经济开发层面,从过去的平面资源开发,正在转向立体空间资源开发,谁先抢占冷凉气候带,谁就是以后的胜者。

  《黄帝内经》说:“高者其气寿。”意思就是高海拔地区,因作物品质好,所饲养的动物品质也好。人同样会因为优良的气候和高品质的食物,形成健康的生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水城因为平均1400至1900米之间的亚高原海拔,平均气温18摄氏度(夏秋19摄氏度),有立体的山地运动资源,以及山地高端食材,最适合做大康养产业。水城正处于黄金生命产业带上。

  在生态文明时代,瞄准我们水城的立体山地资源优势,挖掘冷凉产业,做大清凉经济,奋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记者:从体旅融合,到生命康养,水城如何具体布局?

  陈石:在战略层面,我们要仰望星空致广大,在实施层面,我们要脚踏实地尽精微。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实施“一二三五六”山地黄金生命产业体系。

  一,就是一个战略目标,把水城打造成为国家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县。

  二,就是两个要素支撑,一边做强做大体育,一边做实做精山地农业。

  在体育发展方面,水城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山地户外资源优势以及气候条件等,共实施乡镇级农体工程30个,村级农体工程187个,健身路径230余套,实现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74平方米。2015年以来,水城区共举办省级以上赛事13场,积极推进冰雪进校园、进家庭,年均开展免费滑雪人次达5000人以上。

  未来,水城区已连下了“四招”关键之“棋”:一是高位推动、抓顶层打基础。围绕“定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公共体育设施配套、持续推进‘十五分钟’健身圈”等内容做深、做细体旅文章;二是体教结合,抓竞训显成效。积极推选申报项目学校,配合市体育局开展备战省运会项目训练基地学校的评选工作;全区九所备战省运会项目学校共开展训练项目15项,参与训练青少年850余人;近年来水城籍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冠、亚、季军各1次,前八名5次;三是群众体育,抓活动促和谐。支持开展体育活动、协助打造特色赛事,重视老年体育工作,以体育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山地农业发展方面,水城除了“凉都三宝”的水城春茶、水城红心猕猴桃和初好刺梨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外,还在山地冷凉蔬菜、水城三锅一粉(水城羊汤锅、水城烙锅、茨冲鸡火锅、水城羊肉粉)美食中就山地精品农业进行了系统的布局。

  就是做好体旅融合文章。怎么融合?就是要充分用好气候、山地体育资源和城市美食的优势,打造全国性的顶级赛事。如把滑雪竞技和趣味运动结合起来,作为打造南国冰雪城的重要支撑,从而让雪资源变成“热”经济。如举办各种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自行车越野赛、户外越野跑、攀岩比赛等。尤其是要争取省交通厅、省文化与旅游厅、省体育局等单位的支持,用好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的品牌优势,打造别具一格的“世界第一高桥极限运动赛”IP品牌赛事。

  五,就是把体旅融合和“养业宝地、养生胜地、养民乐地、养才高地、养心净地”五个方向结合起来,产业要发展,康养要跟上,人民要富裕,人才要涌入,诗意要栖居。

  六、就是体育旅游要倒逼一产、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在山地体育旅游发展中再,需要本地化的资源发掘和再造,形成本地化的系统教育,如自然教育,户外亲子教育等,同时,把中华民族的传承代进来,和本地的地质文化结合,和民族文化结合,和农耕文化结合,搞农耕教育研学,搞林业普科教育,形成运动、文化、康养的生命产业综合体,这就是康养小镇的样板,也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第六产业”。(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