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18日电(杨双琴 刘麟 罗继发)“用力、下压,刀要拿平拿直拿稳,一气呵成 ,保证每一片竹笋的厚度在1毫米左右,这样切出来的竹笋才又薄又脆。”“糯米蒸好后,必须经过冷却、淘散,加入白糖和猪油搅拌均匀,糯米才能颗粒分明,不粘黏。”近日,在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贵州高升壹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卫城八大碗”生产车间,员工们正忙着加工食材、制作菜品,对于制作工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

  在生产车间内,员工正在制作“八宝饭”。杨双琴 摄

  “卫城八大碗”源自古老的烹饪技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清淡、鲜美、软糯、香嫩的口感深得群众喜爱。近年来,西门村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借助当地饮食文化优势以及预制菜发展机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发展“卫城八大碗”预制菜产业,让一箱箱非遗预制美味走出卫城镇,走上人们的餐桌,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预制”出西门村增收致富的新未来。

  清洗、改刀、烧制、装碗、蒸制……在这个生产车间内,每一道菜的制作都还原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制作好的菜品经过冷却、灭菌、速冻、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后最终成为预制菜产品。“不同于其他食品,‘卫城八大碗’制作工序繁琐,工艺要求高,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能够最大化还原其原始风味。”贵州高升壹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主任杨兴权说,车间生产的每一道菜都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且通过高温消毒、臭氧灭菌、真空包装等方式,使得产品的保质期能达到3至6个月。

  “我们的销量在不断增大,每天的订单量已经达到了生产能力的上限。”西门村支书冉启焱说,公司自去年10月份投产运营以来,凭借过硬的生产工艺和良好的食用口感,菜品收获广泛好评。

  按照村集体+公司、村民“1+1”发展模式,西门村村干部带头,吸纳村民入股公司运营,村民可以就近在公司务工,既拿股金,又赚薪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帮助村民增收。“现在每个月工资大概4000多元,跟外面比起来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生产车间员工杨凯说,他本身对卫城八大碗制作工艺很感兴趣,在这里可以边上班边学习,感到很开心。

  在带动本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司从周边村企业采购菜籽油、玫瑰糖、生猪肉等食材,辐射带动了周边种养殖产业和加工型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增加生产设备、增开生产线以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公司对外宣传力度,为客户带来更多健康、美味的‘卫城八大碗’预制菜产品。”冉启焱说,西门村将继续以“1+1+N”发展模式为指导,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不断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最大效益发挥集体经济收益推进乡村建设的作用,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西门村的未来更有希望。(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