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19日电(邱雪)春种秋实,时下正值秋收季节,丰收之歌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奏响,刺梨穿“黄衣”,高粱“红了头”,山地田野间遍布收获的色彩,农民群众一派忙绿。

  资料图。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生机镇谢家村,“黄金果”遍布山头,抢抓晴好天气,农户正在进行采收。带着手套,提着提篼,大家在有说有笑间喜迎丰收。

  “今年我家这个刺梨长得好,果子特别大,产量很不错!”曾开学一边采摘,一边给记者介绍。他说,为了提高刺梨产量,他家每年都对刺梨地进行管护,剪枝、除草从不马虎,所以他家的刺梨地“干净得很”,像削了皮一样,放眼望去,都是刺梨植株,看不见杂草。

  2018年,在村支“两委”的引导下,曾开学家种了5亩刺梨,2021年开始量产,尝到甜头,便开始精心管护。今年,由于管护好,气候不错,迎来了丰产,一家人老的小的都来采收。

  “根据今年这个刺梨的个头,我估算一株刺梨可以产50斤,5亩地,大概能产6000斤,收入在1万元左右。”曾开学算了一笔收入账。

  除了种植刺梨,谢家村今年还发展了高粱种植。伴着秋收的号子,火红的高粱也进入了采收期。

  由于粒大饱满,一株株高粱穗都都低着头,静待采收。咔嚓,剪刀一剪,周学昌开始对自家的高粱进行采收。

  “以前我们自己种过一点点糯高粱,主要是用来自己做饭吃,现在政府指导下,我们种的这个是饭高粱,是用来酿酒的,卖出去赚钱的!”周学昌说,以前自种自吃,都是用老一辈的种植经验,现在为了卖出去,要向专家学技术:学种植、学管护、学采收,全过程科学化,从而保证品质和产量。

  周学昌介绍,今年他家共计种植了30亩高粱,总产值在10万元左右。

  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谢家村共计种植了2640亩刺梨,330亩高粱。目前挂果刺梨1500亩,产量预计有300吨,产值在100万元左右。300亩的高粱,产值也能达到90万元。

  兴了产业,鼓了腰包。七星关将刺梨种植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依托国家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国储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实施,将15°以上坡耕地纳入刺梨种植规划范围,大力发展刺梨种植。截止目前,全区刺梨种植面积28.63万亩,近五年收购刺梨鲜果16250吨,销售收入近6500万元,带动53862户139861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850户10170人),人均增收460元。

  2023年,七星关区发展高粱8万亩,实现产量2万吨以上,力求通过积极探索七星关区高粱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健全完善的高粱产、供、销体系,有效推进高粱产业高质高效稳步发展。2023年七星关区高粱采取订单收购方式,毕节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2023年七星关区高粱收购企业,在碧海街道、大屯乡、生机镇设置三个收购加工点。

  同时,在高粱种植初期,为着力解决产销问题,增强群众发展信心,七星关区采取领导带队、小分队出击等招商模式,成功与贵州习酒集团签订了订单1万吨,和晶广禾签订了订单1万吨,和毕节酒厂签订了订单800吨,成功解决了高粱销售难问题。现已收购了收购鲜穗676.435吨,干粒27.8吨,部分主体自行通过脱粒后再交到盛丰公司。

  巩固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做大做优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七星关双向发力,大力发展“两主三辅”和“五大传统”产业,走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致力构建区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向乡村振兴铿锵进发,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完)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