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织金28.63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织金县坚持党建驱动,围绕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人力资源开发、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上闯出新路的“12345”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坚持党建驱动 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以高质量党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作战体系,将全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战区,按照“一把手挂帅、分区作战、专班合围、包点主攻”四位一体的分层作战路径,全面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持续建强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持续提升组织覆盖力、发展推动力、群众号召力,筑牢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战斗堡垒,让党组织“神经末梢”脉络畅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千村万户示范工程,整合全国工商联、省、市、县等各级部门力量,精准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197名,大力实施“万名干部下基层”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推动人才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产业联动 强化乡村振兴支撑力。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制定全县“5311”种植业发展规划和“3311”养殖业发展规划,把皂角、南瓜蔬菜、竹荪食用菌、药用银杏、生猪养殖等作为主导产业,累计种植皂角52.07万亩、南瓜蔬菜65.9万亩、药用银杏2.8万亩、竹荪食用菌2.68万亩;养殖生猪64.1万头、肉牛20.1万头、家禽750.24万羽,“织金竹荪”产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织金竹荪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清单,皂角产业被列入贵州省12大特色产业,“织金皂角精”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创建33个乡镇(街道)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578个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实现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1.06亿元。用好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8.25万亩,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坚持示范带动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典型示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突出先易后难、分级分类,按照“东部作示范、中部强基础、西部补短板”原则,将全县33个乡镇(街道)分为6个夯实基础类,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增强脱贫稳定性;21个重点推进类,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两手抓,推动有效衔接;6个引领示范类,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带动连动全县形成“你追我赶、争创第一”的良好态势。以织金被列为全省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为抓手,以全国工商联、广州增城区帮扶为契机,争取支持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东部和中部两条示范带。以自然村寨为单元,将全县578个村划分不同类型,制定不同路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实现以点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推动。

  坚持文明互动 培育乡村振兴新风尚。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保障。坚持把德治和法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发挥德治“软治理”作用,强化“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党支部+法制宣传”“党支部+法律服务”“党支部+依法治理”治理模式,在全县578个村(社区)建立“党建+积分”超市,引导群众依法自治,规范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以自治促文明、以法治促和谐、以德治淳民风。全县共评比文明户1.2万余户、卫生户4万余户,荣获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7个、省级文明村14个、市级文明乡镇15个、市级文明村291个,织金县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刘琴  张光远 )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