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重量级博士生导师亲临讲座、席地而坐只为当一次“985”走读生、学术“追星”合影签名两不误……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一场场阵容强大、内涵丰富的讲座与学术交流,已成为师生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砥砺学术志趣、树立专业理想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为开阔师生视野,加深师生对专业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依托“濛江学术论坛”“博雅大讲堂”等平台,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博雅讲习学者”,各类学术活动百花齐放,学术大咖纷至沓来,让全校师生在浓厚学术氛围中涵养德行、研学增智。

  8月31日开学第一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学术会议室内,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邓绍根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让现场200余名师生专业师生直呼“受益匪浅”。这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前沿课程《当代媒介前沿》的首讲,邓绍根教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教育素材带到贵州的地方本科高校,把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到课堂讲授当中。

  邓绍根教授勉励聆听讲座的新闻学子们,牢记时代与职业理想需求,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积极回应时代的召唤。邓绍根教授声情并茂、引经据典的精彩讲授,让现场师生纷纷提笔记录下句句重点,并直呼“受益匪浅”,还有众多学生接连表示“还想再听邓教授讲解更多历史中的新闻现场。”“作为新闻学子的我们,要用功读书,为将来中国的新闻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时隔一个月,国庆收假第一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匡文波教授,在飞机抵达贵州的当晚首战便来到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以“新媒体研究中的最新热点”为主题,为全校300余名师生开展学科前沿讲座。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新媒体的学者之一,匡文波教授围绕新媒体学术研究选题、传统媒体与“把关人效应”、社交媒体与强联系和弱联系理论,以及社交媒体是否取代“主流媒体”等新媒体领域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分析阐述,深化师生对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理解。

  前沿的学科动态,重量级教授的娓娓道来,不仅令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学术的无限魅力,更激发出师生对专业探索、行业发展、学科发展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在科技学院有这样一个现象:除了上课和实习实训,无论是学院或是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与学术论坛,老师与学生总是积极报名参与。

  实际上,邀请学界、业内重量级嘉宾,为师生讲授学术前沿、创新创业、行业动态等各类主题讲座、论坛,与师生近距离进行交流已经成为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一个窗口。

  一场场多层次、全方位、内容丰富的讲座,不仅满足了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学术需求,更是在省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匡文波教授讲座当日,学术报告厅被前来聆听讲座、一睹新媒体研究领域“第一人”风采的师生坐得满满当当,除了观众座椅中间的过道,能站人的空间都被学生席地而坐,晚到的同学甚至只能选择一直站立在入口处听讲,可谓场面火爆。

  互动提问环节,师生们更是争抢着话筒,积极争取与匡文波教授沟通交流的机会。匡教授也相继回答了同学们提出新媒体与新闻学的区别、新媒体就业方向以及中国在国际传播话语权、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科研方向等问题,为师生解决专业疑惑。

  不止文传学院师生,现场还有众多对此次讲座具有浓厚兴趣的机电、经管、艺术等非专业学生前来听讲。在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多朋看来,这正是跨学科交流的具象表现,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和交流对学校的师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不局限于专业、不受限于知识存储,每一场都是师生共享知识盛宴。

  在以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师生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师生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的实践中,为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还对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度改革。

  据了解,在课程设置方面,文传学院特别增加了专业“前沿课程”,拟邀请学界、业界的专业人士以学术讲座、实时授课的形式,分享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最新行业动态,使老师与学生获得更贴近行业研究发展最新动态的实践教学。

  目前,文传学院已在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生年级开设该课程,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力求通过多领域、系统化的课程安排,提供洞察学术热点、贴近传媒前沿的平台,培养具有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能力的融合新闻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载体,瞄准学科前沿,充分利用学术讲座和主题论坛等平台,强化交叉学科及相应的实践实验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输送应用型人才。”张多朋说。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