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4月22日电 题:贵州:青山宛如屏 村兴民乐享安宁

  作者 周燕玲 文学 杨泽荣

  谷雨时节,走进贵州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白墙乌瓦的土家民居错落有致,曲折蜿蜒的硬化小道干净整洁,山涧溪水潺潺,小径两旁翠竹丛丛、绿树成荫、春花烂漫……俨然来到一个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昔日的南庄村石漠化严重,曾是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只能在石窝窝里耕种刨食,常为生计发愁。10多年前,有着敢于“第一口吃螃蟹”精神的党员黎勇、黎明等率先带头发展空心李50亩,并获成功。有了成功经验,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空心李。

  “我们村现在是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李子花开时四面八方的游人都会过来赏花看景。”南庄村村民黎勇坦言,种空心李是被恶劣环境逼出来的,以前8亩石旮旯地和荒山荒坡,全部种玉米、红薯,一年收入不足万元。

  2014年,沿河自治县广泛动员农户规模化种植空心李,同时举办李花节、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花尝果。李花节、采摘节不仅成功将沙子空心李品牌打响,还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南庄人发现了商机,纷纷办起农家乐、开起小超市。

  “不曾想乡村果园还能变4A级旅游景区,田园变游园。”获得第二届“李子王”的黎勇说,每年家里种植的空心李还不到采摘时节就被预定一空。

  目前,南庄村李子树由原来零星的15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辐射带动沙子街道发展4.5万亩,全县10.5万亩。沙子空心李还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无公害绿色产品,并成为沿河自治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此外,南庄村还启动空心李果脯、果酒深加工项目,有效提高空心李产品附加值和残果、剩果利用率,成功打造空心李“遇见李”酒品牌,有效解决2000余吨空心李滞销问题,目前该品牌现已畅销全国各地。

  随着沙子空心李走向全国,南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并摘掉了贫困帽。2020年11月,包括沿河县在内的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标志着贵州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贵州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从“贫困人口最多”到“减贫人口最多”,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全力总攻绝对贫困,“贵州样板”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精彩篇章,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我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家住贵州省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柳仕光说,2017年从偏远的三宝彝族乡搬来后,生活直接提高了一个档次。

  三宝彝族乡是晴隆传统民间舞蹈阿妹戚托舞的发源地,2018年之前那里还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为了脱贫全乡1233户全部搬出大山。搬进城后,柳仕光的房子从低矮平房变成了小洋房,并在新家附近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当起了打磨工人,妻子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工作,一家人月收入6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搬迁民众“快融入、能脱贫、能致富”,阿妹戚托小镇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配套一个产业园区,引进了新能源汽车、民族服饰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新市民特别是弱劳动力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充分就业。

  过去5年,贵州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是中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贵州全省安置点共建有就业帮扶车间1082个、解决搬迁就业3.4万人。

  同时,贵州通过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在安置区周边培育发展产业,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5.2万人,通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解决就业3.1万人。目前,贵州劳动力搬迁家庭就业率超过90%,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在贵州,像南庄村和阿妹戚托小镇这样的村落和搬迁安置点还有很多,不仅脱贫致富,还推动乡村振兴。如今,走进贵州各地,青山宛如画屏,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景美、村兴、民乐的和谐安宁景象。(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