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7月13日电(记者 郎朗)“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碳汇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12日在贵阳表示。

  图为论坛现场 中新网 郎朗 摄

  7月12日,“气候变化、全球碳汇与生态保护”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该论坛为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2个主题论坛之一。

  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如何才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围绕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化发展三个议题,与会专家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

  “气候变化已是当前人类所面临最紧要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所面临最重要的事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表示,气候变化涉及到生物多样性、极端天气、粮食危机和水危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

  在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看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碳汇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最新测算,我国森林碳储量达645亿吨,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1亿吨。郭青俊认为,落实‘双碳’目标,主要靠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

  同时,要积极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能力,通过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实施生物质能源,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发挥林草碳汇的重要作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书记严登华则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保护,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用生态学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社会经济要发展,不可能完全回归到原始的自然,但自然属性要尽可能的多,规范人类水土资源开发活动。”严登华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水、生态等相互之间的协调,实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真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的协调和维护。

  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眼中,要想实现生态保护,人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治湖先治江,治江先治山,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 戴永久说。

  他认为,生态保护不仅需要学界的系统深入研究,更需要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懂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群众,打牢政策决策的群众基础。(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