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9月16日电 (周燕玲)“磷石膏不是包袱也不是污染物,而是工业副产品。”中国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彭近新16日说,磷石膏综合利用形式依然紧迫严峻,其产品的健康安全性尚未形成社会共识。

  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现场会16日在贵阳召开,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磷酸将副产4吨至5吨磷石膏,目前中国磷石膏堆存量已超8亿吨,每年还新增约8000万吨。

  在彭近新看来,磷石膏的治理和利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下中国除了借鉴国际经验外,还要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产品质量,同时政府“看得见的手”要全面主导并引领磷石膏综合利用,并确保财税激励政策落地。

  目前,中国磷石膏实际利用率为40%左右,且主要用于建材领域,与日本相比磷石膏产品的利用率较低,行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磷肥事业部副主任白海丹说,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开拓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利用的进度,加之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并受到运输半径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磷石膏综合利用压力很大。

  “磷石膏利用的处理过程长,成本费用高、市场竞争力弱,急需优惠政策的扶持。”白海丹说,磷石膏的综合利用还要重视无害化堆存的重要性,做到无害化处理,为以后磷石膏的利用创造条件。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宁看来,解决好磷石膏的安全环保堆存问题,不仅有利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还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建设净化石膏周转场存放新增磷石膏和原位循环水洗净化老磷石膏堆场的全新技术路线,大幅提升磷石膏品质并加速磷石膏综合利用。

  近年来,为解决磷石膏堆存带来的环保风险,磷矿资源大省贵州提出“以渣定产”,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直面转型阵痛。2020年,贵州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

  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虽然贵州磷石膏处置利用取得初步成效,但产业化消纳占比还太小,仍面临充填采矿用量存在极限、建材市场有限、制酸经济性存在困难等问题,要形成气候并真正从根本上破解难题,需要更大力度和更长时间的努力。

  何光亮坦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大背景下,磷酸产能的快速释放和当前磷石膏消纳能力有限的矛盾更加凸显,需要从源头的堆存环节采取系统手段加以解决,为磷石膏产业化消纳和磷化工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