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15日电(张维军 杨宝)杨刚是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双龙村人。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毅力,在石砚雕刻方面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始终如一坚持,让他在石砚雕刻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国、全省性比赛中荣获嘉奖。“黔东南州双百计划乡土人才”“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等殊荣不胜枚举。

  迷恋砚雕潜心苦练

  1996年,杨刚被母亲从教室拉到了岑巩县城的石砚厂当了学徒。他记得,那天他和母亲徒步走了近4个小时,脚上磨破了好几块皮,辣乎乎地疼。

  在顽石上练艺是一份苦差事。刚进厂时,师傅们教他抡锤打砚石,一锤下去,有时铁锤落在手指上,钻心地疼痛。“和我一起进厂的学徒有30多个,几个月后,有人一天能打出3个砚坯,而我却一个也打不出来,人家就笑话我。好不容易我在砚石上打下一对金鱼,别人都说像个坟堆,当时真是无地自容啊!”杨刚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刚进入了砚雕的天地。1998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明山石雕工艺厂厂长肖云到岑巩县工艺美术厂考察交流,对思砚古朴的雕艺很感兴趣,邀几名工人到自己厂里交流切磋技艺。杨刚幸运地成为4名交流人员之一。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芷江,杨刚疯狂地迷恋上了砚雕艺术。他抓紧时间向身边的师傅求教,并大方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思砚雕艺倾囊相授。经过两年多的潜心苦练,杨刚逐步出人头地。

  2000年,一个突发奇想的创意让他一举成名。一天,他看到自家墙壁上挂着金黄的大簸箕,突然有了灵感:“要是能在石头上雕出簸箕来,效果一定不错。”认真构思后,他就在玉带石上雕琢起来,白天放牛时躲在油菜地里干,晚上就在自家后院干。没多久,杨刚的第一件得意之作“竹簸箕·高山葡萄茶盘”惊艳出世了。2001年,他将这件得意之作拿到湖南比赛,捧回了金奖。

  国宝声誉不能丢

  2007年,杨刚在家乡创办起南艺思砚石雕厂。由于设计新颖时尚,雕刻精美,他的产品行销国内外。杨刚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均获得重要奖项,大赛组委会还授予他“砚雕艺术家”称号。

  一年夏天,他利用清闲时节,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到广东肇庆端砚厂进行交流。他将亲手制作的一方思砚赠送给一位名师,那位师傅开玩笑说:“这块思州石材绝对是上品,要是送的是毛坯就好了!”

  杨刚一听,顿时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要不是走出去,我们还真不知道技不如人,无论是工艺,还是创意,与端砚相比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们决不能辱没‘思砚’的国宝名声。”

  后来,他四处拜师学艺。他先后走遍全国各地的石雕厂、木雕厂和砚雕厂考察,学习他们先进的雕刻技艺,吸收他们的雕刻理念和大胆创意,在立足思砚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加强对端砚和歙砚雕刻技艺的学习借鉴。

  自2010年起,他先后自费前往浙江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广东肇庆端砚厂拜师学习,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都有了大的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6年,杨刚带着自己历时7年才完成的思砚作品,赴北京参加“第五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一举夺得“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传承发展永留芳

  近年来,由于受到文玩市场萎缩和雕刻水平止步不前的影响,思州石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岑巩县一些思砚艺人纷纷改行转业,思砚的传承发展再次经受到严峻的挑战。

  “思砚是国之瑰宝,是岑巩县的文化金牌,是我们砚雕艺人的骄傲。思砚这个宝贝不能丢,谁丢掉,谁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杨刚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没有泄气,反而激流勇进。

  2013年,经杨刚牵线搭桥,深圳一家文化集团公司投资3亿余元建起了思州石砚文化产业园,将思州石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发展壮大。

  现在,杨刚每天都很忙碌,一面组织石砚的加工生产,一面带着产品奔赴国内外进行展出交流,拓展市场。为了紧跟市场潮流,他每年多次去广东肇庆考察学习,紧盯市场行情,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不让思砚的技艺固步自封。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对于今后思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杨刚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他给自己列了一个3年行动计划:建立个人工作室,培养5至10名思砚技艺传承人,重点打造思砚旅游商品;建立一个石砚展览馆,年生产200方精品思砚,在国内外巡展;打造一个集研发、设计、创作、制作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思砚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得益于思州文化的滋养,一定要想方设法继续努力,让思州石砚永远流芳后世!”杨刚说道。(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