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梅花香欲染,声声黔韵有新篇

  作者  原贵州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贵州省地方戏研究会会长罗运琪

  黔剧《腊梅迎香》入围文华大奖终评名单,消息传来,十分欣喜:为黔剧喜、为黔剧人喜,也为贵州舞台艺术喜。近年来,贵州戏剧舞台虽屡有进步。这一届文华奖评选,《腊梅迎香》闯入终评,焉能不喜?焉能不贺?

  欣喜中,不禁想起了《腊梅迎香》首演那天即兴写下的一段感受:

  花雨如金,凌空飘下,如舞如歌,洋洋洒洒;两枝俏梅,向天盛开,笑对漫天花瓣;麻怀村的村民们,(不,在这里,他们已经不是剧中的村民角色,而是剧组所有人、是一切被迎香精神感动的人),手执梅花,敬献于台前,向英雄致敬。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花的世界。在热烈的音乐声中,我们能感受到来自梅花的缕缕清香。而我们的主人公迎香,则静静的坐在台侧一隅,背靠一株遒劲梅树,沉㓎在自己的思绪之中。她也许正在向她挚爱的燕林和树苗倾诉,也许正在思考麻怀村下一步的路,也许,也许她什么也没有想,只是平日里路边的一次小憩——这就是黔剧《腊梅迎香》在大幕落下之际给观众营造的意境——一个意味深长、引人遐思的意境。当我还在为这意境着迷的时候,大幕落下,生活中的共产党员邓迎香出现在屏幕上,她周围是麻怀村村民的一张张笑脸,笑脸越来越多,迎香被淹没在老百姓笑脸之中。《腊梅迎香》直到戏剧结束的最后一刻,才完成了它的主题:英雄出于普通又归于普通,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英雄人物,造就了祖国的繁荣。

  当看戏的兴奋渐渐平复以后,我又认真的思考了《腊梅迎香》的成功之处,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戏剧创作中要予以坚持和发扬的。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于平常中寻找伟大。《腊梅迎香》的主创团队,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带动下,努力塑造一个活在老百姓身边的、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

  戏剧的主体永远是人——人的希望、人的理想、人的快乐、人的痛苦。而最能打动人、牵动人心的,就是人的命运。作者紧紧抓住“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紧紧抓住主人公迎香的命运跌宕来结构故事,提炼出迎香“不信神、不信邪、不信命”的精神内核,塑造了一个敢爱、敢为、果断、率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

  爱情、婚姻、家庭、生儿育女,这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必经之路。迎香偏偏在这路上遇到了难以承受的坎:她爱上的人,遭遇父母反对,理由是麻怀村太穷,父母不忍她“从米萝跳到糠萝”。面对父母,迎香没有屈服,只要能和心上人在一起,穷可以改变。(这境界与那些非房子车子票子不嫁的时髦女郎相比,何其高尚!)于是她不顾父母反对、不顾山深路长,“自嫁”到了麻怀;可爱的儿子刚满百天,就因生病,天雨路遥,不能及时送医而亡;丧子之痛平复,深爱她的丈夫又死于矿难。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来说,其打击之大,无疑是毁灭性的,何况迎香还是个自嫁到麻怀的外乡人!这意味着,在麻怀,她连家都没有了。命该如此吗?是屈从命运的安排,跟着爸爸回娘家,另择夫婿,走一条平稳的路,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信命,走一条自己选择的路,哪怕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在又一次选择面前,迎香不信命的倔强性格再一次得到充分展现:她不仅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坚强地站了起来。她要向命运挑战,她要向造成她不幸的环境挑战,“就是用嘴啃,也要把山啃出一条路!”正是在这信念的支撑下,迎香从一个凿通隧道的积极参与者,成长为一个隧道工程的引领者、成长为一个自觉带领全村致富的党的基层干部。从而改变了贫穷的环境,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带领全村人创造幸福,从一个十九岁的任性姑娘到一个有谋略、有担当的党的基层干部,迎香的性格转变和精神升华要在一部戏中完整呈现,考验着《腊梅迎香》剧组的主创人员。

  令人欣喜的是,该剧作者较好的掌控了戏剧的时间和空间,片段式的处理戏剧结构(这样,事件之间就不必有因果联系),疏密有致地处理了“事”和“人”的关系,基本上完成了迎香性格成长和精神升华的任务。

  游子亭是剧中的一个场景,立于山巅,承担着叙事和表情的任务。它是富裕村和贫困村的分水岭,是迎香和燕林爱情的见证。在迎香命运转折的三个关节点,作者都将戏安排在游子亭前展开。特别是在树苗病死、燕林殉职之后,游子亭的出现就不仅仅是空间概念了,它连缀着时间、连缀着感情,此时的游子亭除了具有分水岭的具象意义而外,更添加了深层的隐喻:它是燕林、它是树苗、它是麻怀,同时也是迎香的使命。但凡游子亭前的戏,作者都不吝笔墨,设计了大段唱腔来表现迎香的内心冲突。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激越高亢,较好的刻化了迎香作为女人的内心世界。“自嫁”一场,是全剧的开场戏,也是迎香性格特点的第一次展现,场景理所当然被作者安排在游子亭。飘飘渺渺中,“山对山来岩对岩”情歌悠扬,燕林的身影立于游子亭畔,等候着迎香的到来,俨然是一副浪漫而温馨的山村风情画。歌声远去,暗转,导演让老倔头那一声如雷贯耳的吼,突然在黑暗中炸响,让松弛的观众刹那间紧张起来。戏剧情境的平衡状态瞬间被打破,接下来一追一逃的人物动作把戏剧情境的紧张气氛推到高潮——全剧的第一个危机产生——逃的是迎香,追的是爸爸。迎香逃出了家门,却无法逃避生她养她的爸爸。毫无疑义,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开场戏。面对家人和爱人,迎香作何选择?一边是有着“一十九年养育恩”的父亲和朝夕相处了十九年的亲朋好友,一边是有着“亲情爱情和乡情”的恋人和麻怀村民,迎香在一咏三叹的内心挣扎之后,最终“泪一抹,心一横”,将自己嫁给了穷乡僻壤的燕林。在这场戏中,编导抓住了迎香任性、毫不妥协的性格特征,为之后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和风格,也给迎香的命运之旅注入了推动力。

  迎香第二次出现在游子亭,是小树苗死了之后。儿子死了,迎香想离开这伤心之地。面对游子亭,她犹豫不决,帮助她下决心留下来的,是德龙和小叶子。这段戏刻化了迎香作为母亲的万转柔肠,是对迎香性格另一面的补充,本来无可厚非,细思,总觉还缺点什么,若让燕林来送他,游子亭前她幡然醒悟,留下来的决定由她自己做出,似乎更符合迎香的个性。

  迎香命运中最惨烈的,莫过于丈夫燕林的殉职了。此时的迎香,已不是十九岁的任性姑娘了,她在麻怀村已经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小叶子信她,油菜花、喇叭花等村民帮她),在得知燕林的死讯后她没有痛哭,没有哀嚎,没有呼天抢地。她明白:这里的乡亲这里的人,都是她的亲人!她要为这里的人做点什么,才能让走了的燕林安心。作者没有重复小树苗死后迎香想走欲留的内心纠葛,而是让苍老的父亲和燕林的幻影同时出现在迎香面前,强调了戏剧的悲剧气氛,既让观众为之泪涕,又增强了迎香精神的感染力。在这几场戏中,导演精心设计了歌队的进入,歌队不仅有表现迎香心情的唱段:“游子亭,分水岭,一步去留想分明。”也有推动剧情紧张气氛的诘问:“这一步跨出去,恩就断了,你这样做,对吗?”“这一步跨过去,情就断了,你割舍得下吗?”这一类似于音乐复调的运用,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这些手法的运用,既是黔剧的长处,也是深层次塑造人物的必要技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修建隧道的事件,剧中仅用一段戏曲舞蹈来展现,简洁明了,爽心悦目,当隧道打通,一辆车的车灯从隧道深处射出,这个场面的效果,与正面表现千辛万苦打通隧道,同样激动人心。剧中还有一场戏的处理也让人印象深刻:山月隐隐,万籁俱寂,村主任德龙给迎香送吃的,一幅巨大的门帘凌空垂下,门内迎香正在刺绣,灯光下,身影绰绰。德龙没有进屋,作者成功地避开了村里风言风语所带来的尴尬,代之以门内外一段深情对白,这对白是自语,更像彼此间的倾诉,既表达了相互关爱的深情,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巧妙的是,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舞者,门里门外,舞姿轻盈,仿佛是德龙和迎香心灵的使者,传递着彼此的心声。唯美的意境、唯美的舞蹈、唯美的唱腔,让此情此景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温暖。戏的节奏也随之放缓。重要的是,迎香作为女人,她细腻、温柔、可爱的性格得以展现,使得迎香这个人物更真实可信。诸如此类的戏曲化处理,在剧中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相信观众自会揣摩。

  除了迎香这个主要角色之外,剧中其它几个人物也演绎得有声有色,憨厚老实的德龙、倔强冲动的迎香爸、插科打诨的油菜花、喇叭花、要债的周十三等等。需要说一说的是小叶子这个人物,这是一个以对比角色的方式和迎香并立的形象,她在迎香的关心和影响下长大,行事做人以迎香为楷模。在戏剧结构上,迎香的 “嫁进”和叶子的“嫁出”也有了某种象征意味。叶子虽然外嫁到浙江,最终还是携丈夫回到麻怀,为家乡的建设尽心尽力。可以说,这是迎香精神感召的结果,对于迎香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有益的。但是,叶子毕竟是下一代人,完全重复迎香恐失之于浅。

  《腊梅迎香》的成功,除了编导的出彩外,还得益于音乐、舞美诸要素的不俗表现。在黔剧音乐唱腔的设计上,大段迎香的核心唱段,在迎香饰演者的演绎下,荡人心魄。每每一段唱毕,就会迎来观众发自肺腑的掌声。特别是音乐的配器,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旋律,被镶嵌在黔剧音乐中,在似与不似之间轻轻飘出,颇感亲切。舞美的转台设计,不仅为演员的演出构建了一个典型环境,也为观众提供了华美绚丽的视觉效果。上述山村之夜和花雨的设计,除了美感之外,也是这个剧的中心形象和视觉象征,对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腊梅迎香》首演,它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若要成功冲击文华奖,有些地方还是建议要加以修改的。

  从剧本看,拘泥于生活真实,限制了作者的想象力。如果能从邓迎香故事中,选取场景重新安排情节,比如把丈夫的死安排在剧末的高潮部分,或许可以解决后半部份戏份软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迎香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自嫁、丧夫、丧子)之后,没有更能表现其命运抗争的突出事件,戏的张力松弛,使戏的后半部显得平淡,缺乏打动观众的高潮。不过这样的改动似乎不易,可留待以后解决,十年磨一剑,戏都是磨出来的。

  在戏的结尾处,导演力求营建全剧的高潮,因此不惜动用各种手段,浓墨重彩的处理迎香绣鞋垫的情节。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观众不解,还拖了整个戏的节奏。我想,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期待着《腊梅迎香》在终评中再获佳绩!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