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5月30日电  5月29日,由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石阡佛顶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建的我省首家政企合作的自然教育基地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揭牌。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单位领导、专家和石阡县相关领导出席揭牌授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冉景丞研究员作了题为“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演讲,并分别举行了贵州民族大学教学实践基地、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林学院教学实习基地、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践基地和石阡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揭牌授牌活动。

  佛顶山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向嘉宾推介了佛顶山自然教育资源与服务产品。佛顶山自然教育中心地处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充分依托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与文化资源,致力于将科普活动和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倡导在自然中游乐、在游乐中体验、在体验中接受自然教育,是一个主要从事生态科普研学、自然户外体验、森林健身康养、生态科研科考的综合性自然科普教育服务平台。中心拥有科普展览馆、多功能报告厅、探究实验室、森林观察径、露营基地等。

  佛顶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西南部,东邻镇远县,南靠施秉,西接余庆,地跨铜仁、黔东南和遵义3个市州4县,主峰位于石阡县境内,海拔高达1869.3米,是连接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的重要生物基因扩散廊道。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佛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00公顷,属“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佛顶山是一个植物王国。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佛顶山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性植被,森林覆盖率达86.27%,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的野生高等植物259科860属218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珙桐、伯乐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硬叶蔸兰5种。被喻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在核心区的原始森林内有500多株。保护区内柔毛油杉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群落。伯乐树、金钱槭、青钱柳、香果树群落均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群落。

  佛顶山是一个动物乐园。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29目77科291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和林麝、白颈长尾雉等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豹猫、鬣羚、斑羚等29种。

  佛顶山是一个绿色水库。佛顶山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乌江重要支流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区。这片贵州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每年调蓄量高达1.8亿立方米以上。林间溪流交错、汇水成河,时而峡谷幽深、时而飞瀑布高悬,婉如一座永远不会干涸的绿色水塔,源源不断地为下游生产生活提供用水屏障。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佛顶山峰峰相连、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婉如人间仙境;下山河谷平坦、民居古朴,仿佛世外桃源。春天山花烂漫,万亩杜鹃争奇斗艳;夏天满目苍翠,百鸟争鸣;秋天叠翠流金、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早在2009年,佛顶山已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

  民族文化古朴浓郁。居住在佛顶山脚下的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原住民,民族文化浓郁、建筑风格迥异,至今保存着“拜树为父、敬鸟为神”的神秘传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要举办盛大的“敬雀节”来祭祀拯救他们祖先的葫芦神鹰。仡佬族“敬雀节”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已被列为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佛顶山村已被授予“中国爱鸟第一村”。

  红色文化十分厚重。《长征》一书第一章就是“突出重围”,讲述的便是发生在佛顶山的甘溪战役。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的先遣队,在佛顶山下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湘、桂、黔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来发生了困牛山100名红军集体跳崖的惊天壮举。甘溪战役十分惨烈,经此一役,红六军团从出发前的9700人,减员至仅存3300人。如今佛顶山已成为一个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佛顶山保护区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专门成立了社会发展和旅游科,为减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对佛顶山森林资源的依赖,保护区管理局想方设法扶持社区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帮助群众实现低碳发展。如今,佛顶山周边的几个社区,都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竞争和发展优势。要保护好这颗璀璨的绿宝石,就需要加强自然教育。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教育学校揭牌,将多维度唤醒公众的生态良知,让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觉参与保护自然,共同绘就色中国梦、多彩贵州风。(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