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谢德敏,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大堡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今年55岁了,从24岁跟丈夫来到大堡在这里先后担任村主任、村支书一路走来整整31年。
曾经的大堡与现在相对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善的基础设施、通村通组路的修建,整个大堡村风景独好。

我的一生都在基层,青春都在基层,我在这里成长、扶贫、在这里帮老百姓们种下一个个脱贫希望,同时收获了满满的干群情谊。
基层工作是艰辛且不易的,但当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或是发展好一个产业后,再多的辛苦都抛之脑后了。
2017年9月,恒大集团看中了大堡村地形气候,在这里建设大棚基地,助力当地发展。这在我们看来是好事,一个村想要脱贫没有产业是不行的。
殊不知,想法虽好,但是建大棚却是那么难。建大棚的这片土地是最为平整和宽阔的,它地处沔鱼河畔,土地资源丰富,种什么都好。正因为土地好,建大棚老百姓都不愿意,既舍不得包谷洋芋,又怕我们浪费土地,流转土地犯了难。
有几个村民是最为反对的,我就带上班子干部一同去走访,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地说,给他们讲了土地流转费问题和大棚建立后的务工发展问题,白天黑夜,只要村民在,踏破门槛都要去,不能眼巴巴望着机会溜走。
幸运地是,经过几番劝导后,村民放下了顾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允了我,把土地拿了出来。当领到第一笔流转费后,村民们都笑了。
现在,我们村757个大棚都相继用起来,不同的老板承包种植各类蔬菜、培育辣椒苗、茶苗等,老百姓可以在里面长期务工,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有600元收入。
如今的大棚里可热闹了,前来务工的群众络绎不绝,赵明刚一家就是在大棚里务工脱贫的。
赵明刚没资金发展,生活特别穷,妻子患有精神病。大棚建立后,我叫他来基地里做事情,他这人踏实勤劳,很受老板们欢迎,现在是大棚里的固定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上个月他才领了一笔工资,生活越来越好。
2018年和2019年,大棚累计发放工资达到900余万元,大堡人民很勤劳,他们不怕辛苦,就怕没事可做,这让我深感欣慰。
在大堡社区,谁家发生什么大事小事,都会找到我,他们把我当亲人,我自然不能辜负他们,带着他们脱贫过上好日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张永会是我比较牵挂的,同是妇女,她的苦我能深刻理解。她原本在外一直打工,然而丈夫的去世、儿子出车祸……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在了她身上。
我不断地鼓励她,帮她落实扶贫政策,现在她已经是我们社区一名优秀的护河员,还利用帮扶资金养鸡、养猪,搬入了危改后的新家,享受着低保政策,如今两个孙子都上了学,在政府和政策的帮助下,2018年,他们一家摘掉了贫困帽。
31年,有很多的辛酸和委屈,有时候一件事情得反反复复去给村民说很多次;有时候去调解矛盾纠纷,村民见了我直接关上了门;有时候明知道村民是无理取闹,还是要耐心做工作,直到他们心服口服……然而,就是这样不断摸索着前进,看到群众们越来越好的生活,看着焕然一新的大堡村,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村民们信任我,因为我就是他们的一份子,是他们的亲人,带领他们发展脱贫是当初立下的誓言,脱贫攻坚战真的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人的这一生,能够参加到这么伟大的战争中去奉献,我无怨更无悔。
很快,我就会面临退休,退休后,准备开个小店,把我们社区的大棚蔬菜努力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蔬菜很新鲜、很健康,也算是在退休后为我们大堡社区做一点事,继续发挥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