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三合中学的中学英语教师彭光文。25年来,他出资出力,义务当起了爱心人士与学子间的“爱心邮差”,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助学“爱心路”,写下了3个笔记本、417篇助学日记,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爱心的去向,帮助500余名失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学生走出阴霾,追逐梦想。

  “每个孩子都应该快乐地成长,只是有些孩子被黑云遮住了笑脸,暂时落入困境,我想尽绵薄之力,为他们拨开云雾。”这是彭光文的助学箴言,也是实践动力。

  1998年,彭光文被分配到遵义县(今播州区)茅坡中学任教,开学当天,彭光文上课时发现有2名学生没有笔和本子,便询问道:“为什么不带”,两学生尴尬地回答道:“家里没钱买”。

  “没事,咱们会有的。”彭光文安慰道。

  放学后,他跟着学生回家,家访中了解到学生是失依家庭,生活拮据。从此,彭光文便把贫困学生的事儿默默记了下来,在月工资仅有290元的情况下,仍挤出一部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

  也是从这开始,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记录贫困生资料,发布求助信息,成了彭光文的一个习惯。

  2002年,彭光文调入遵义县(今播州区)三合中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为了摸清班上贫困生情况,彭光文走访了全班61名学生,排查单亲和孤儿等特困家庭后,便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管的孩子越来越多,自己的力量不够用了。”彭光文说,为了能够帮助更多学生,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加入播州区草根助学会,2017年又加入遵义市尚善公益协会并担任协会秘书长职务。有了团队,彭光文也有了更大的抱负:通过公益组织寻找更多的爱心人士。

  2017年开始,随着一条条求助信息通过网络发出,来自山东、北京、上海、江苏、广州、重庆等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汇来钱款,这让彭光文备受鼓舞和感动,主动当起了“爱心邮差”。

  “我就专门把资助人的爱送到孩子的手里、心中,同时也把孩子们的快乐成长记录下来,告知每个资助人。”彭光文说。随着帮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都亲切地称彭光文为“爱心邮差”叔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5年来,在彭光文的帮助下,500多名学生没有一人因贫困辍学,许多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走出了大山。

  彭光文除了走遍播州区的山山水水,还走到汇川区、红花岗区、仁怀、余庆、绥阳等地,几乎每个周末都奔波在深山的路上,经手了200多名爱心人士和1个公益组织,资助金额累计近200万元,帮助了500多名学生。

  长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做公益,彭光文陪伴家人时间少了,2018年5月妻子罗小平开始埋怨道:“管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了。”

  深知有愧于家人的彭光文,选择了沉默。

  直到2019年12月,妻子罗小平的态度一反常态,主动提出和彭光文一起下乡采集困难学生信息。

  原来,罗小平在收拾家务时,看到了不少受资助学生寄来的信,倍受感动。她说,信中有的写道:“彭老师,六年前若没有你的帮助,我没有机会上读大学……因为有你,我的未来才会更加精彩……”有的写道:“从初中到大学,一路走来,都有您的陪伴和帮助,默默改变我的人生轨迹……”还有的写道:“彭老师,感谢您!生命中能够遇见您是我的福分!”……

  彭光文说,“能为学生求学路上做点事情,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记者问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你坚守了25年?”

  彭光文说,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彭光文的父母亲由于勤劳肯干,在农村家庭条件不差,只要邻居有困难,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那家没钱买油或者米吃了,母亲郭有平都会送去一点。”彭光文回忆说,“父母经常对我讲,只要有能力,能帮就帮一下。”从小耳濡目染,早在彭光文心中种下善良种子。

  25年来,彭光文不仅传承着父辈的爱心,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从家人不理解、抱怨,现在他把妻子、儿子、朋友都发展成了自己的“帮手”;在彭光文的带动下300余人成为“爱心邮差”,其中有22人是他教过的学生,有10余人是他的教师同行。他们常利用周末、节假日采集困境学生信息,及时发布认帮信息,为爱心人士和困难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关系。

  更令彭光文感到欣慰的是,曾经帮助过的许多贫困学生如今也成了他的“接班人”。曾经受助人易异如今在新加坡上班,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曾经受助人刘毅如今在贵阳上班,资助了4名学生;还有在读大学的王英素,2022年暑假到三合镇泽头村参加公益活动,到毕节金沙与播州交界处参与疫情卡点值守一周……

  彭光文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得到了各界的认可。他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品质公益奖“个人扶贫攻坚奖”“贵州好人”、遵义市优秀志愿者、遵义市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遵义新闻传媒中心 金枭枭 简久兵 实习 周子尹 廖慧琳 播州区融媒体中心 蔡城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