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9日电(任宇松 蒋仕刚)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它曾被视为农业废弃物。近年来,遵义市新蒲新区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有效路径,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大气污染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有效破解了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的“顽疾”。

秸秆回收现场。

秸秆回收现场。

  眼下,正是一年一度秋收的季节,为积极促进绿色、低碳、清洁发展,连日来,虾子镇积极宣传秸秆回收利用工作,引导辖区养殖户收购秸秆、杜绝村民进行焚烧秸秆的现象发生。

  9月8日,在虾子镇兰生村民生组玉米田地头,村民正在将玉米秸秆收割打捆搬到田边,用秸秆粉碎机将其粉碎,再运输到就近的养殖户家中解决饲料难题。

  “我们组织村里的养殖大户收购秸秆,既可以让村民尽快誊地进行秋种,又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风险。”兰生村党总支副书记鄢世政说。

  虾子镇常年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超过3万亩。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方式,把秸秆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避免了污染环境。

  “我们通过村村通喇叭、召开院坝会、入户发放倡议书、横幅悬挂等多种宣传方式,加大禁止焚烧秸秆的整治力度,积极宣传秸秆禁烧政策和综合回收利用的益处。”虾子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余梅表示。

  秸秆的回收利用,也让新舟镇金钟村养殖户代现云乐开了花。自2006年发展肉牛养殖以来,由于没有充足的饲料供应,每次他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到各地去找寻牧草,现在村里正在施行秸秆回收利用,他就把周边群众的秸秆进行回收,大大解决了饲养成本。现在他养了40多头牛,每年的收入可达40余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发展起了肉牛养殖,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近年来,新舟镇通过抓部署落实、抓宣传动员、抓服务指导等方式,促进秸秆从农业“废弃物”,到牲畜“香饽饽”,秸秆开启“逆袭”之路。

  新舟镇不断加强组织推动,细化任务分解,实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明确由分管农业副镇长牵头,统筹调度全镇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采取“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举措,全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效开展。各包村领导到所包村(社区)及时召开工作安排会,部署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努力做到“秸”尽其用,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此外,实行监管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对发现在野外焚烧秸秆等违规用火行为举报的,经核实奖励举报人,倒逼群众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目前,该镇农作物种植播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秸秆产生量达3000吨,可收集主要利用模式为饲料化、肥料化。

  新舟镇积极主动作为,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充分发动党员、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联户长、志愿者等入户进行宣传动员,通过发放倡议书、宣传车、乡村大喇叭、坝坝会进村入户宣讲,线上通过“耕读新舟”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通知等方式,大力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认清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

  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教会群众算好经济账,并引导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树立“不能烧、不愿烧、舍不得烧”的意识,积极落实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培训村民如何打捆回收秸秆、机械使用等技术,做到秸秆应收尽收,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进行秸秆加工成饲料等,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在新舟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村(社区)还考察学习了凤冈县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并与龙滩口集团对接,预计今年签订1000吨的收购合同,确保回收的秸秆及时运输出去。

  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探索形成,促进了新区各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串起了一条农业增收、主体增效的“绿色产业链”。(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