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沃野披绿,黔北大地山区、坝区、林区处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

  黔北遵义是贵州农业大市,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比较优势较为突出。率先在全省创新提出、全域推进“坝长制”,并作为遵义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辣椒、茶叶、方竹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重点龙头企业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位居全省第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黔北遵义农业发展早已不是‘大字当头’的问题,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双赢,正在朝着贵州农业强市的目标奋进。五年来,沿着时间的轨迹,点滴变化清晰可见:遵义围绕这一奋斗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既大踏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又加快推进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总产值稳居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达936.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16000元,五年预计提高6000元。这五年,遵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关键词一:“四新一高”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三农”思想,始终围绕“四新一高”发展理念,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大步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创新发展来源于探索实践,探索实践推动创新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龙斌认为,“四新一高”是从遵义农业的田间地头长出来的,是遵义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路径选择。

  这样的底气和信心来自何处?

  放眼望去,红彤彤的辣椒成为了“遵义红”的代名词,它虽是舶来品,却深深扎根于黔北大地。不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还漂洋过海、纵横世界。目前,中国辣椒城是获批全国唯一省部共建国家级专业辣椒批发市场,遵义率先在全国发布辣椒价格指数。年交易量超过40万吨,交易额达80余亿元,畅销美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的格局正在形成。

  驻足远眺,碧波荡漾的万亩茶海成为“遵义绿”的代名词,它身虽小,却长成了大产业,每一枚茶叶都成为了农民的“金不换”。在现代农业的“加持”下,农业大县凤冈、湄潭,不断上演“工业传奇”,引领带动全市茶叶出口逆势上扬、逐年增长,让遵义荣获“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称号。目前,湄潭、凤冈、正安、余庆挤进《2020年中国茶叶经济百强县榜单》,湄潭县位列榜单第1位。

  五年来,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

  遵义率先创新提出并实施的“坝长制”获得充分认可并在全省推广,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321工程”优良组合模式,助推坝区经济亩产高达4万元,亩均产值近9000元。坝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

  桐梓县积极探索“旅游+”模式,创造的“桐梓经验”,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创新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趋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遵义余庆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内陆山区养出海虾”,产销供不应求……

  许许多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黔北大地层出不穷,通过推动“四新”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让农民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四新一高”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推动自我内涵升华,必将是持续推动我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二:三大体系

  只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富有弹性活力与韧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说,“四新一高”是遵义农业大发展的内核驱动,那么三大体系就是遵义农业大发展的“四梁八柱”。遵义市坚持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在发展高质量现代农业上奋力“突围”。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五年来,遵义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着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聚焦“一县一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连续5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水稻、玉米、油菜“三杂”良种普及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0余万亩,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53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

  生产体系逐步完善,产业体系紧跟其后。茶园、辣椒面积均突破200万亩,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品味温醇、香辣协调”的遵义朝天椒列全国十大名椒之首。红粱面积160余万亩,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龙头”,生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农产品生产大市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市奋进。特别是“世界辣椒加工集聚区”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大中型辣椒规模加工企业达到130余家,辣椒加工产量37万吨、加工产值41.6亿元。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达到2400余家,综合规模位居地级市之首。

  据统计,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540亿元,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6家,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56.2%。今年年底农产品加工转换率预计达到58%。

  “从农业基础设施上补短板,到‘一县一业’发展的精准定位,再到农业经营体系的健全,都是全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说道。

  关键词三:绿色变革

  绿色变革是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与动力,提升现代农业价值和效益,铸牢高质量发展引擎的重要抓手。由古至今,遵义广大农村就是出经验、出典型的改革“先行者”,这样的传承在今天依然充满了张力与韧劲,引领遵义现代农业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蹄疾步稳、勇毅前行。

  五年来,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整市试点”,遵义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遵义市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授牌启动仪式”进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汇川区作为贵州唯一入选全国改革试点先进的典型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全市1848个村(居)已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100%组建成立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予登记注册,实现了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化、资产权属股份化、集体成员全面股东化。省级“三变”试点已实现全市村居级全覆盖。

  绿色是发展底色,更是质量源泉。全市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1800余家企业进入了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320余家企业进入省级农产品追溯平台。新增“两品一标”认证92个,累计认证证书达到720张,位列全省第一。

  2017年1月1日,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率先在全国实施“十年禁渔”。“十年禁渔”长效机制和水生生物保护立竿见影:目前,赤水河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从禁捕前的29种,恢复至现在的46种,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全面禁渔之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赤水河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以逐渐恢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市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重点河流流域实现“零网箱”。同时,绿色变革还引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深入推进,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眼下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正悠然入画来……

  下一步,遵义将紧紧以“四新一高”为抓手,突出打造“一县一业”,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三大体系”现代化水平,努力在全省农业大发展、乡村振兴开新局中走前列、作贡献。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