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了16年的网箱养鱼,收网上岸后还真有些舍不得。”3月26日,在贵州省柜式易位智慧渔业示范基地的柜式易位集装箱上,肖中体熟练地往箱子里投饲料喂鱼,不时还用渔网捞一条鱼出来观察一番,确认鱼儿没有患疾病后再缓缓放进水里。

投料喂鱼。

  投料喂鱼。

  肖中体是四川人,1995年到遵义市播州区的一家鱼饲料厂工作,2002年开始在乌江库区从事网箱养鱼,主要养殖高端鱼品种,网箱养殖230口,年产量几十万斤,2018年5月份,响应国家的政策,保护母亲河,他转产上岸。

  “库区水面开阔,水质好,吸引了大量渔民进行网箱养鱼。”肖中体回忆,当时库区是密密麻麻的网箱,养殖体量大,大量的投放鱼饲料,残饵、残药、粪便直排入水体,导致乌江流域的水质受到污染,有部分流域的水体出现发黑的现象。

  为此,贵州重拳整治,2018年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全面落实长江10年禁渔等措施,推进乌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乌江禁渔后,我把鱼养在柜子里。”贵州省柜式易位智慧渔业示范基地总经理陈德志乐说,为了让市民吃上生态淡水鱼,2020年1月,他在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兴隆村成立了一家多元化农业种养结合循环农(渔)业企业,选择“乌江鱼”地标品种的繁殖、柜式易位智慧渔业系统与稻田综合种养(稻+鱼、稻+虾、稻+蛙、稻+鳖等)相结合,采用标准定制集装箱式养鱼,将鱼粪进行回收处理,制成稻田的底肥或追肥,将尾水处理净化后可为稻田灌溉,走出了一条陆基集装箱绿色生态循环水养殖的新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占地面积小,零污染、零排放,节能环保,高产高效。”遵义市播州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水产站站长周南雁介绍,把鱼限制在相对狭小的箱子空间里,然后装上“推水增氧”装置,让流动的水带来氧气和食物,带走鱼粪和残渣。而鱼粪和饲料残渣收集后进入农田,发展“稻+鱼”养殖,让企业真正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

  图片

  经处理后排出清澈的水。

  “长期在流水环境中生长的鱼,因运动量大而脂肪含量低,肉质更紧密,口感更好。”周南雁说,通过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经机械过滤、生物挂膜、植物吸收等实现养种有机结合,水资源循环利用,处理过的清水能达到三级水类标准,清水可以再次进入集装箱循环养鱼,产出的鱼没有泥腥味,产量高,一个160立方米的箱体养殖大宗鱼类,产量能达到3万斤,相当于传统水面养殖30亩鱼塘的产出。

  图片

  鱼争食鱼料。

  2020年,播州区水产品总产量达1.56万吨,渔业产值5.4亿元。其中,陆基集装箱循环水养殖40个,陆基易位柜式循环水养殖大箱体20个,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57个。该区陆基循环水养殖每年可产鱼545吨,产值2000余万元。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